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复兴城市文脉 绽放人性之美
——马惠娣接受《小康》杂志专访

(2008年9月19日)

 

  《小康》:现阶段,城市纷纷提出休闲发展战略,争打休闲品牌,您怎么看这一现象?

  马惠娣:近些年,许多城市提出打造“休闲之都”的口号,争先打出休闲品牌。这一现象,既有政府对城市管理与服务的目标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也有制造商业噱头、营销城市的目的在其中。当然,也要看到的确有一个城市功能的转向问题。
  但是,什么是休闲城市?什么是城市?什么是休闲?城市与休闲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恕我直言,绝大多数人对这些概念与关系还十分模糊。就在这样茫然的情况下,大家还是纷纷抛出一个“休闲城市”的概念来。从目前的情况看,其实更多的策划有“商业噱头”之嫌。

  《小康》:您一直对世界各国的休闲有比较深入的研究,那么,目前国外城市休闲发展如何?有哪些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马惠娣:记得1998年我在访问美国宾州大学时,那里的人们不无骄傲地告诉我,Penn State(宾州大学区域)是美国当年仅评出来的三个幸福谷(happiness Village)之一,即相当于我们所说的休闲之都。我问他,“幸福谷”的标准是什么?他们告诉我:“洁净的空气、无污染的水、交通便利且不拥堵、社区宁静度、良好的游憩空间设施、便利的生活服务、秩序、效率、安全、人际关系的和谐等等”。说到底,是最适合人居的城市,才可能配得上休闲的城市。
  2007年暑季正当我在美国访问时,看到了MONEY杂志评选出了美国国内50个Best Place。其评选标准并不复杂,首先是城市人口不超过10万人,接下来是洁净的空气、饮洁净的水、社区宁静度、就业率(包括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效率)、普遍的受教育程度、游憩空间的合理布局(行走2公里必须有社区游憩中心)、植被覆盖面积等。由此看来,休闲城市的标准不言而喻了。
  在地中海沿岸的国家(西班牙、法国、意大利、摩纳哥)几乎成了整个欧洲人的后花园,劳累了一年的人们在这里停歇、休闲,沐浴阳光、亲近自然、放飞心情、释放压力、享受宁馨。由此带动休闲产业异常火爆。我刚刚从欧洲回来,据我了解到的是,仅来巴塞罗那海岸休闲度假的游客每年就达700万。
  在欧洲许多国家的城镇中,大多仍保留千年历史街区,保持着原有的教堂,保持着镶嵌在绿荫下红尖顶房子的建筑风格,石子小路,清澈见底的河水,城市空间与乡村空间有机、错落地交织在一起。城市的品质为人的养精蓄锐、厚积勃发创造了条件。
  雷打不动的带薪休假制度带动了城市的休闲氛围,张扬了城市的人性光辉。也正因为人性的光辉,才使城市变得具有亲和力。城市的休闲首先应体现在人文关怀上。城市中的休闲经济和休闲产业才会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一个城市的管理者来讲,如果不去细心揣摩这些东西,怎么可能成功?仅用概念哗众取宠,到头来只是昙花一现。一个城市的风格与品位是逐渐形成的——那里除了上苍赐予的自然美景外,还靠居住在那里的民众所形成与自然同美的秉性。例如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天府之国”的地方,那里不仅有自然美景,也有美好的人间历史故事,代代相传、延展。现代人,怎么就说割断历史就割断历史了呢!由此不能不从中看到价值观的颠倒。

  《小康》:与西方国家的休闲发展相比,我们还存在哪些差距?如何缩短这种差距?

  马惠娣:确实要看到我们与西方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自在世界范围内开始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来,其实每个阶段我们都在照抄照搬西方人的发展模式。然而,现在发达国家在经历了城市化进程中付出的惨痛代价后,已开始向简单、质朴与自然回归了。特别是在现代化对人性异化与扭曲的情况下,西方国家的城市开始为城市规划与发展赋予新的内涵——给人以舒缓、温馨、安宁的城市品质。然而,这些恰恰是我们国家城市规划与发展中所缺乏的、忽视的。因此,休闲经济一波三折,休闲产业所占份额始终不高。按目前一些所谓的“休闲城市”样本,将会给未来城市功能的转型带来新一轮的重复建设。
  尽管人们对城市与休闲可以做出各种理解和解释,但是,如果忽视,甚至忽略对城市与休闲本质的理解,那么,将来以“休闲”命名的城市将无法可依、无共同标准可依,最终我们的城市将进入新的困顿与混乱之中。

  《小康》:在您看来,目前中国城市发展休闲产业最主要的障碍是什么?

  马惠娣:各级政府不要太急功近利了,尤其不能做面子工程。休闲,在当今是一个新的社会文化现象。我们要弄清楚休闲的真谛是什么。休闲是什么?休闲是沉思、是反省、是自由、是欣赏、是节欲、是让你的脚步慢下来——欣赏自然,欣赏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欣赏城市带给我们的美好,然后你才有智慧创造新生活。这才是休闲的本质。休闲城市应当充满这样的理念!
  1933年在《雅典宪章》中提出,城市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个方面。甚至把“游憩空间”当成城市建设重要的原则。建设足够的游憩空间是城市管理与服务最重要的职能,也是折射城市的人性化、人文化的重要方面。游憩空间的建设,也是休闲产业的助推器。前几年杭州西湖风景区全面免费开放,不仅没有影响原来的收入水平,而且翻番地增长了,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但是在中国的许多城市中游憩空间发展得很不够,而有的城市虽然发展了游憩空间,但是太唯利是图,太服务低劣,太童叟皆欺,太价格高昂。
  另外,经营城市的观念操控了许多政府官员,要把一个城市包装成商品向人推销,因此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到处都是的交通马路,到处都是大商场等等。而忘记了城市要考虑人的生活舒适与便捷,忘记了城市的灵魂体现在人的生活细节中。

  《小康》:您认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出台哪些政策来促进休闲产业的发展?

  马惠娣:要建立一个很好的社会机制,来保证公民的休假制度。在对待休假问题上,中央政府要带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各级官员也不应当是工作机器。目前,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当形成一个好的社会氛围、社会保障、社会建制,由此才能促进国民的消费热情,休闲产业才能发展起来。当然,许多东西我们正在改进,比如去年年底,带薪休假制度的确定,对切保所有劳动者的休闲权利做出了切实的努力。
  我们正在倡导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因此,有必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休闲智慧。我们的祖先几千年前就懂得“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的道理。享受简单生活,不仅可以抑制人的无限贪婪的欲望,摆脱物对人的奴役,而且还能让人腾出时间来品味自然与生活中的乐趣。因为简单,让生命和谐,让人性平实,让心灵欢快与自由。社会和谐了、人与人的关系和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了,我们对地球资源占有的东西、消耗的东西就会愈来愈少,那么将会从另一个方面促进文化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考虑相关的政策,以提升这种价值观。复兴城市文脉,绽放人性之美是未来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要义。

  我希望,城市的管理者,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休闲,休闲和城市、城市与人是什么关系。只有这样,才可能对这个城市的产业和经济结构的改变有一个清晰思路。我想发展休闲的城市,重点应该放在以人为本、人文关怀这样一个视角,而不是注重更多商业噱头和概念制造。否则历史已形成的城市格局和风格就被破坏了。而这样的代价我们付出得太多。建议政府出台城市破坏问责制,尽快出台城市风格保护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