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

 

                                         http://www.qqwwr.com 20110506 09:10  来源: 科学时报

 

个人简介:

 

马惠娣,女,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1995年前研究科学技术发展中的社会哲学问题,有多篇论文发表。自1995年起,在著名理论家于光远先生指导下从事休闲理论研究。1998年访问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回国后开始主持翻译我国首套“西方休闲研究译丛”,2000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年主持翻译并出版第二套“西方休闲研究译丛”,总共10本。还出版了《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于光远马惠娣十年对话:关于休闲学的10个基本问题》等5本学术著作。2006年作为首位亚洲学者当选美国休闲科学院成员。2007年至今当选国际社会学协会休闲研究委员会理事会委员。2007年当选中国休闲哲学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2010年当选世界休闲科学院资深院士为中国学界唯一代表。

 

 

□本报记者 张思玮

 

如仅从网上资料的介绍,马惠娣会给人一种“老学究”印象,因为近年她不仅出版了五部著作和两套译著,还发表了百余篇论文。但如果有机会亲密地接触她,你会发觉在她平易近人的背后,有着一种淡然、淡定、淡泊之情,对生活的淡然,对人生的淡定,对名利的淡泊。

 

马惠娣,现在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休闲研究中心主任。除了关注休闲这一新的社会文化现象之外,她还卓有兴趣地研究着休闲对生命价值的影响、对人性的滋养、对文化的孕育。她说,非常庆幸能在于光远先生的指导下从事休闲理论研究,“这是我喜爱做的事,休闲理念和我的人生理念十分契合”。

 

向死而生

 

“谈到健康,大多数人都喜欢与长寿联系起来,忌讳谈论死亡,也很少有人能坦然地面对死亡。其实,正确地面对死亡才能还生命以尊严和意义。”马惠娣说,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人一定会生病,死亡也终究会来临,但是一定要积极地面对。“只有充分地认识死,才能活得精彩、有意义。”

  “当生命戛然而止的那一刻,你什么也带不走。反倒应该在你活着的时候对家庭、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马惠娣说,她不会在意死亡在某一天来临,更在意的是在活着的每一天都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现在她正打算向自己的女儿灌输这种思想,“当我不幸离开的时候,不必撕心裂肺地哭泣,而要非常安静地送我走,因为我的一生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克制贪婪的欲望

 

马惠娣认为,健康是指一个人身心都处于最佳状态。她觉得,不要单纯地把健康理解为只是肢体上的健康,而忽视对心灵和精神世界的滋养与追求。“你能说高位截瘫的史铁生不健康吗?他的作品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从温饱走向了富足,“随之而来就是各种欲望逐渐膨胀,一些人开始花天酒地,殊不知这背后隐藏着多少的健康风险”。马惠娣说,人属于大自然的一部分,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动不动开山毁林、滥食各种动物,是要遭到报应的。学会敬畏自然,才能克服人无限贪婪的欲望。

  “人除了本身的自然属性之外,还具有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要积极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同时也有责任为构建其乐融融、和谐的社会环境尽心尽力。”

对于“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社会现象,马惠娣认为这正是典型的“满足了胃口的需求,但精神世界却十分荒凉。所以,要把人的精神‘胃口’和物质‘胃口’平衡起来”。

  “现在社会上,一些人有了一套房,还想要第二套房,有了小车,还想要有房有车……”马惠娣说,人类如此无止境的欲望,将贪欲释放得越加强烈,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这类人永远得不到满足,永远生活在抱怨世界之中。”

 

懂得回馈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的话,每天下午马惠娣都会在自家小区或者在宣武公园给一些流浪猫喂食。她觉得这会使内心产生一种满足感,“如果有一天不去做了,我内心会自责的。”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马惠娣也是尽自己的所能帮助有困难的人。“用自己的微薄力量,去改变一个人、一个小动物,你不仅在行为上是美丽的,在情操上是高尚的,而且还会获得心灵的慰藉与静谧感。”

  “如果人只是一味地想着获得,而不去回报家庭和社会,连基本的担当责任都没有的话,这样的人生是健康的吗?会有意义吗?”马惠娣说,社会是个大家庭,由每个个体构成,只有每个人都有良好习惯和心境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人生活在其中才能感到开心快乐。

 

简单生活

 

  简单的生活是马惠娣倡导的,她在饮食上不会刻意地安排,“我不会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吃上,什么一荤一素一汤啊,但是我倡导素食,很少吃肉,并且每顿饭只吃七分饱就可以了”。

  虽然不用每天去单位坐班,但是马惠娣依然保持着每天工作在10个小时左右。通常早上8点多起床,打理下家务之后,9点多她便坐到位于客厅的工作台开始工作,先会浏览网站的新闻、处理邮件,等到10点多便开始写作,直到下午1点多才会结束上午的工作。

  午饭后,马惠娣一般会午休1个小时,以保持充沛的精力投入到下午的工作之中,晚饭的时间通常在七点左右。

  马惠娣很少看电视连续剧,她说那是浪费时间,尤其当下那些低俗、媚俗的连续剧几乎是让人慢性自杀。停留在她的记忆中还是上世纪风靡一时的《渴望》、《四世同堂》。平日里,除去看看电视新闻,就是央视的戏曲频道和体育频道。她现在已经成为了戏曲频道“空中剧院”的忠实观众了。

  谈到自己的业余爱好,马惠娣说她喜欢一个人去旅游,“最好是步行或者骑着自行车,用眼观察、用心去体悟自然的美好风光,以及不同的文化形态”。

 

心灵滋养更重要

 

马惠娣每天用大量的时间去工作。有人曾经问过马惠娣,“这样的生活是不是太单调了?会不会寂寞孤独?”她的回答是:与写作、读书相伴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事情,因为这样做内心更充实,心灵无羁绊,思想更自由。

  “我是以阅读、思考、写作为生存方式的人,如果整天无所事事的话,我会觉得那是一种‘磨难’。”马惠娣说,健康最重要的在于心态,抛开杂念,安静地从事自己心爱的工作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马惠娣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不用手机和名片的人。她只有去国外的时候,出于方便和礼节上的考虑,才会带上自制的纸名片。许多人说她固执和古板,但她却说名片会浪费纸张,助长滥砍林木的风气。而手机也会带来许多环保的问题。

马惠娣觉得,手机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让很多人“失去了眼睛”。“尤其是年轻人几乎离不开手机了,走路的时候,还不停地摆弄着,完全忽视了身边美好事物的存在。想一想,人类社会在过去大部分时间是没有手机的,也不是活得挺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