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简单出行:让心儿飞翔

——休闲沙龙2012年第三次纪要

 

黄金葵/文

 

会议主题 我们为什么要做“沙发客”和“背包族”?

时间:2012年5月18日下午2:00-5:00

地点:中国艺术研究院2531学术厅

 

2012年5月18日的午后,风和日丽,夏意浓浓。十几位对近年来新兴的休闲旅行方式颇感兴趣的老、中、青三代学人再次齐聚满目墨宝书香的中国艺术研究院2531学术厅。

本次沙龙活动由有着多年英伦留学和欧洲旅行经历的伦敦大学艺术学硕士朱阳先生主持。

与会者既有德高望重的休闲哲学学术前辈马惠娣老师;也有多年研究“徐霞客”精神的民间学者,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刘瑞升先生;还有来自中华女子学院的李云霞、王颖老师;来自首都体育学院的洪峰、王斌、黄金葵老师;来自人民政协报休闲周刊的李寅峰、纪娟丽、徐金玉三位记者。更有朱阳先生亲自邀请到的两位资深“驴友”嘉宾,盛大创新研究院的曾贤儒先生和自由职业者王金岩小姐。大家对“沙发客”和“背包客”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和广泛地交流。沙龙讨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各位同道学人分别结合各自的“沙发客”和“背包客”的经历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他们中有的已是沙龙的常客,有的还是初来乍到的新面孔,但无论新朋与故交,大家都似一见如故般亲切与快乐。

“沙发客”和“背包客”都是从英文直译过来的,在参会前,我特意搜索了一下百度词条,因为很多传统的旅游学术词典尚未收录这两个概念。这两个词很形象地描绘了简约出行者的旅行观念。从旅游学的角度看,背包客和沙发客都是经济型旅游散客,他们不像团队旅游者那样对旅行中介机构和旅行向导人员有过度地依赖性。区别于团队游客旅游活动的有组织性,背包客和沙发客的旅游行为的自发性或者任意性很强,因此颇受崇尚个性活动的旅游者的青睐。而背包客和沙发客二者之间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背包客崇尚的是旅游活动的自助性,而沙发客则体现了旅行活动的互助性。

马惠娣老师加入背包客的行列是缘于多年前的一次她在班牙旅行中的失窃事件,囊中羞涩的马老师恰好遇到了一位背包客。在这位好心朋友的帮助和指点下,她很顺利地入住了当地的青年旅舍,完成了旅行计划,住青年旅舍的经历让她对这种自助式的休闲旅游顿生好感。马老师加入了背包客一族,经常利用假期到国外出席国际会议之机去各处旅行,她称为“修学游”,即边学、边修整、边修心、边旅行。其中马老师特别提到青年旅舍(Youth Hostel)和背包旅舍(Backpack Hostel)。她认为:“这符合绿色出行和低碳生活理念,而且可以更多地结交朋友,了解更多的不同文化传统与习俗。做背包客和沙发客,在行走间与自然对话、与各类知识对话、与不同国别的朋友对话,惬意而轻松,内心充实而快乐。有人说背包族看似很孤独,其实那是一种误读。”

起源于欧洲的青年旅舍在历史传统上是一种民间公益服务机构。它并不同于常规的以营利为主要目标的住宿酒店,而是承担了社会公益服务的功能——青年社交、旅行咨询等。在德国的青年旅舍早期和德国基督教青年运动有历史渊源,在当时个性解放、独立精神等思潮的影响下,在学校教育领域,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也由此诞生,即田野教学旅行(fieldwork trip),目前欧洲的大多数学校依然保留着这个传统。这种田野教学旅行比我们所熟知的“春游”更加正规,往往是课程大纲的一部分,教师和学生都带着教学任务去旅行。由于价格低廉、交通便利、公益性强,在传统上,这些青年旅舍通常是欧洲学校里师生们外出开展田野教学旅行的主要下榻地。

很多青年即便在他们成年后依然对这种住宿接待方式怀有深厚的情感,青年旅舍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欧洲“背包客”的发展,这种简约出游模式从风靡欧洲进而蔓延到世界各地。中国大陆地区的青年旅舍基本上还是处在发展会员单位的阶段,并没有开展实质性的社会公益服务业务,但中国香港地区的青年旅舍则在发挥社会公益服务功能方面要完善得多。

谈到“背包客”自助游,在英国学习生活多年的本次沙龙主持人朱阳先生、资深驴友王金岩小姐都特别提到了欧洲便利的旅行交通条件和发达的电子预订系统。不可否认,我们国家目前在这个环节上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

小姐特别将发达地区的自助游和落后地区的自助游条件进行了对比。当我问及她对旅游目的地的感受时,她认为,“背包客”对旅游目的地局部地区的第一印象很容易导致对旅游目的地整体的印象主观好恶。其实王小姐的这种感受就是旅游消费心理学上典型的“晕轮效应”。比如她接触到的旅游目的地的第一印象信息都是正面的,她会将这种情绪无意间放大,从而产生对旅游目的地整体的喜好与青睐。相反,如果都她第一次接触的都是负面信息,那么她对当地的憎恶情绪也会放大。值得我们旅游从业人员反思的是,“背包客”不同于团队游客,他们的自助出游方式使得他们拥有更多的旅行选择。在团队游客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活动中看不到听不到的见闻,背包客有可能遇到,因此,背包客的普遍旅行感受实质上是对旅游目的地所能提供的服务水平的一个检验。这也不难理解现在很多民间旅行网站的大众点评内容人气颇旺,即便很多所谓的旅行全攻略方案在业内人士看来仍比较外行,但是从点击率看,网友们的信赖度还是颇高的。

先生的爱人经常在外自助游,这和他们多年前漂泊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目前曾先生职业稳定,减少的闲暇时间制约了他的出行,但是他依然支持鼓励他的爱人继续旅行,这种对旅行活动真挚的情感是很令人钦佩的。我特别问到他们这样自助旅行的安全问题,他很坦然地说只要有勇气迈出第一步,就一定会有继续旅行的动力和愿望。我接着和他交换看法,那他们是否还没有在旅行中遇到足够伤害身心的危险。这个问题引起了在座的几位朋友的认同,旅行的安全保障是很必要的。

王斌老师举了她先生骑行出游的例子,她认为“背包客”的旅行要根据自己的实力进行,她一开始也不是很理解,但是当她先生平安顺利回家后,她开始逐渐接受这种方式。有此同感的还有洪峰老师,他女儿也是资深“驴友”,他作为家长一开始也是反对的,后来也是女儿的执着与成功唤回了他的支持与理解,不过洪老师也指出,自助游对个人的旅行技术是有要求的,特别是骑行运动,对人的体质和骑行技术要求很高。当然王金岩小姐更是感触颇深,她为此结交了很多同道“驴友”朋友,父母一开始对她的这批通过网上认识的朋友很不认同,但是渐渐地她一次次平安地归来,一次次地增长见识,她也渐渐得到了家人的理解。

关于如何做背包客,徐霞客研究民间学者刘瑞升先生特别提倡当年的徐霞客在旅行中体现的“文人风骨”。沙龙讨论的这一天是5月18日,恰好第二天5月19日中国旅游日是徐霞客游记中记载第一次出游的时间。刘先生特别谈到了一桩徐霞客旅行的轶事。徐霞客每次行驶在水路上,为了保持船上和水域的清洁,如厕时他必定是靠岸在陆地上。徐霞客这种环保公德意识和我们今天大街小巷里随处可见的遛犬便溺行为相对照,可谓是很好的反讽了。

最后加入沙龙讨论的李云霞老师谈到了她到新疆的“背包客”旅行经历,她认为和王小姐的观点相异的是,国内的“自助游”旅行在精心做好旅行计划的前提下也能够圆满实现。当然我本人仍然对此有保留意见,因为像王金岩小姐在欧洲旅行中用到的“沙发客”互助游,还是要考虑安全问题。特别是因“沙发客”旅行方式而导致的恶性刑事案件说明目前在互助式住宿接待模式上还是需要有更强大的保障机制。

正如马老师所讲,这种沙龙讨论恰如无心插柳的闲聊,但是也许在不经意间,我们貌似言者无心的小叙,恰如一只飘入水面的花瓣,在微风中旋起淡淡的涟漪。刘瑞升先生特别提议我们坚持把这些思想火花记录下来,积累多了,对休闲哲学这个新兴的专业领域一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搁笔前想起了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的办会宗旨:为学术问路,为民生祈福,为社会担道义,为大众启心智。我们每一位学者在沙龙中所思所想所言所述,其实都在不经意间体现了这种浓厚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附录:

参会人员基本情况

1马惠娣老师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 休闲研究中心主任

2刘瑞升 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 “徐霞客”研究爱好者

3朱阳 英国伦敦大学艺术学硕士 本次学术沙龙主持人

4王金岩小姐 自由职业者 资深沙发客、背包客

5曾贤儒先生 盛大创新研究院 工程师 资深沙发客、背包客家属

6李云霞 中华女子学院讲师

7王颖  中华女子学院讲师

8 李融峰 人民政协报记者

9 徐金玉 人民政协报休闲周刊记者

10纪娟丽 人民政协报休闲周刊记者

11 洪峰 首都体育学院 运动人体科学学院 副教授 棋牌运动选修课主讲教师

12 王斌 首都体育学院 管理与传播学院 讲师 新闻报刊阅读选修课主讲教师

13 黄金葵 首都体育学院 管理与传播学院 讲师 休闲旅游文化选修课主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