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学界探讨生活方式之异化问题

——2012年-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纪要

 

马  野  马惠娣

 

我们已进入普遍有闲的社会,闲暇时间正成为生活方式的核心问题。关注和研究生活方式和闲暇时间分配,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时空”,而且也是推进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必须关注的领域。龚育之同志曾概括说:“休闲,从少数人的消磨光阴,到多数人的生活方式,进而变为一种研究对象,形成一门休闲科学。”

然而,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国民生活方式在强大的国家经济发展面前日趋委琐,并盲目地进入高消费、超前消费与高淘汰、高报废的行为模式中。“钱途”的牵引,使人以蚁族的生活方式“忙于富起来”,以为“压力三大”换取来的大房、大车,然后进入消费主义的“自由区”,在貌似自由自在中忘却了生活的信仰,忘却了家庭、责任、友善、良知、审美、优雅等等。更为遗憾的是:近些年来生活方式也远离了学界的视域。

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和学术背景下,“2012年-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选择了“生活方式与闲暇时间分配”这个主题,以其唤起人们对“发展的目的”、“经济的归宿”、“尊严优雅的生活方式”、“闲暇时间孕育怎样的资源和财富”、“人从哪里来,又将到何处去”等问题的思考。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于光远曾说:“要关注时代问题、社会重大问题。我们的研究工作不应该限于一般的、抽象的思辨,而是要去作特殊的、具体的研究,向着实践的方向前进,直到实践生活中显示出这种研究的重要意义。”本次年会正是在这个哲学思想的引导下,探索:1)人的生存现状和生命状况;2)不同群体的时间分配;3)闲暇时间对某些群体究竟是增量还是减量?4)中国人如何理解“生活目的因”?5)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带来的最大挑战?6)闲暇时间的文化价值?7)其它与之相关的内容。

一、关注生活方式意义重大

执着30余年研究生活方式的王雅林教授认为:认清生活方式研究的重大价值,首先必须从理论上回答它在社会发展与进步中具有怎样的地位。他在发言中提出了“好社会”概念,认为生活方式在“好社会”建设中可以通过作为价值导向的“意义系统”、作为生活资源的“配置系统”、作为主体的“调适系统”、和作为社会运行的“软动力系统”等四大系统功能改善民生,以建构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

正是在这个语境下,清华大学哲学系卢风教授的论文质疑“挣钱+花钱的生活模式”,他认为:人是悬挂于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文化动物,人是追求无限的有限存在者,追求无限即追求人生意义,人的幸福感依赖于他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当今社会“资本的逻辑”几乎统辖一切,经济权就是无止境地追求财富的权利,而事实上,仅靠物质财富,人们是很难有幸福的生活。因此,超越这种生活方式只能从改变自我做起,改变自我只能体现为自我觉悟,关键是觉悟到物质主义的荒谬和“科技万能论”的错误。

马惠娣认为,28年前,中央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生活方式建设”的问题是基于以往“先生产、后生活”的状况,唤醒人们从“机器奴隶”的境况中摆脱出来,而需要扮演生活的主人。如今,因为普遍的有闲,而呼唤生活方式能为满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保障。这是生活方式最大的变化,也是生活方式研究的核心问题。

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成思危说:“一方面,我们要看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明程度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们身旁各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特别是对闲暇时间利用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也很突出,正使我们的生活、身心失去平衡。如果不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人的生活质量必将受到影响。”

二、闲暇时间的价值亟待全社会所认知

当前,一方面是社会普遍的有闲,我国每年法定115天的休息日已基本与发达国家接轨;而另一方面“时间荒”(王宁语)、“时间遽迫”、“时间低值”(马惠娣语)普遍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了严重的二律背反现象。大多代表认为,这与人们欲壑难填的“贪婪欲”有很大关系,也背离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山大学社会学系王宁教授的思考则另辟蹊径,他从“时间荒的制度分析”入手分析了当今社会深层次的问题。他认为:社会分层不但是财富与金钱的分层,而且是时间的分层,由此导致劳动力再生产成本的不断扩大。他认为:“财富地位的分层和时间的分层必须结合起来考虑。就时间匮乏来说,中产阶层和农民工阶层以及学生群体是一致的。可见,不论是中上层还是中下层,时间匮乏成为一个颇为普遍的现象。而时间荒现象嵌入在制度转型的背景中,因此,必须从制度的角度进行探讨。他还认为:消费主义和生产力再生产成本不断增加是为荒唐的制度买单的行为。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邢媛教授发言中指出:“闲暇时间的文化价值”,体现在社会的闲暇时间和个体人的闲暇时间中,她认为:“不论是从社会整体来讲,还是从个体来讲,闲暇时间的设置与使用,必然内在地包含文化价值的蕴含,它是与人的自然生命相伴随的社会生命——意义的记录方式。”

法国SKEMA商学院商军博士认为:闲暇时间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人是需求者,也是它的承担者。闲暇时间的出现,让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追求并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而文化需求则表现出多样性。

休闲研究学者马惠娣从时间结构与空间结构解释了闲暇时间在生活方式中的核心作用。对此,她认为马克思在170年前对闲暇时间的阐释具有划时代意义。“人们有了充裕的闲暇时间,就等于享有了充分发挥自己一切爱好、兴趣、才能、力量的广阔空间,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这些深刻的思想在我们这个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国度中被割裂、被忽略。闲暇时间在时空结构上所产生的价值应成为社会科学之重点。

三、旅游作为一种休闲生活方式正成为“经济工具”

于光远先生曾精辟地指出:“旅游既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又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意即旅游的经济性和文化性相辅相成。如今,旅游是许多人选择的休闲方式,但是现在已演变成“黄金周”的“经济工具”,忽视了旅游中的文化属性,其可持续问题受到了质疑。因此,来自美国鲍林格瑞大学长期从事旅游项目设计的鲍勃李教授在演讲中提出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问题。他认为发展旅游的目的要惠及民生,惠及旅游目的地的原住民,惠及自然生态环境,惠及当地文化的发展。如果把旅游仅当成“经济手段”,那么发展前景将事与愿违。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宁泽群教授则针对当今旅游发展的过度功利化,批判旅游变成了一种技术工具,而忘却了旅游作为生活方式所产生的文化传播的正能量。他认为,扭转这个局面已势在必行,否则难以在大众中确立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赵婧?从人类学的视角分析了旅游,认为旅游不应该成为纯粹的经济行为,而应关注旅游背后投射的文化选择。旅游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而且正成为族群认同新的边界和标准。

许多学者还就今年国庆节各旅游景区人满为患,以及不断升温的海外奢侈品消费现象忧心忡忡。他们认为:旅游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每一个走出去的人,便是“国家形象”与“文化素养”的传播者。提升旅游者的素质已迫在眉睫,应置于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框架中来考虑。大家也就政府的休假政策与媒体的相关宣传提出质疑,特别是将节庆日以“黄金周”命名所带来的功利主义、急功近利、炫耀性消费等负面效果,事实上,是对国民选择休闲生活方式的一种误导。

四、城市休闲品质还有许多功课要做

一座好的城市,必然折射好的生活方式,而好的生活方式有赖于城市中的休闲设施建设。华东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楼嘉军关注了“中国城市化休闲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他认为:城市休闲化是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和谐城市建设的重要体现,更是直接关系到居民生活满意度和幸福度的重要保障。因此,有关城市休闲化质量的研究在当前显得尤为必要与急迫。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的张国栋几位年轻教师也指出,做好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设计与建设,对于提高城市市民幸福指数有重要意义。

重庆理工学院张仁军则质疑当前城市评价中的各种指标体系,他认为:城市幸福指数、休闲城市排名、宜居城市排名等关注城市居民生活的评价体系,但是,这些排名和指数体系往往存在一个共同问题:评价与排名往往是从专家的视角出发,分析城市的硬环境、软环境,而忽略了居民自身的感受。

广东体育学院和成都体育学院的栗燕梅、李国栋二位教授则从体育健身、体育强国的角度发表了见解,认为体育休闲通过健身、娱乐、交流等功能成为人们 “自我发展”的手段,这对提高和改善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们呼吁加强城市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为国民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

北京林业大学的乌恩提出“自然学习型的休闲”概念,他建议,人们的休闲生活可以走出城市,回归大自然。人们在这个过程中会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多么的密切,城市与乡村的时空联系是多么的必要。

五、不容乐观的闲暇时间分配

本次会议多篇论文以实证调查的方法,关注了不同群体的闲暇时间分配问题。其中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闲暇时间研究中心的魏翔采用“时间日志”的方法做了翔实的社会调查。调查发现,国民每天用于娱乐休闲和社交活动的时间为5.04小时。其中使用媒体活动用时3.9950,占娱乐休闲和社交活动总时间的64.51%;体育锻炼与健身活动用时0.9583,占15.47%;业余爱好、游戏和消遣活动用时0.9450,占15.26%,外出参观、看电影与演出用了0.0683小时,占1.10%;社会交往用时0.1933,占3.12%;其他活动用时0.0333小时。 由此可见,大多数的人还是喜欢通过互联网来打发空闲时间。

河南大学彭璐璐等人对城市职业女性的调查显示:城市职业女性大多有稳定的收入,但时间因素是制约她们参与休闲的主要因素,比例高达70.6%。一方面由于工作原因,除去工作时间和上下班的交通时间,职业女性在工作日的闲暇时间本就不多,另一方面由于其社会角色与地位,尤其对已婚职业女性来讲,承担家务,甚至照顾孩子仍然主要是她们来承担。

西安交大卢春天与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石金莲的调查关注了“社会分层与闲暇时间分配”问题,他们发现:在闲暇时间活动上也正体现出阶层化的趋势,而且年龄、教育程度、收入、职业状况等变量对人的闲暇活动有着显著的影响。

李享教授关注了“农村老年人休闲生活方式”,她的调查表明:农村老年人普遍缺乏现代意义上的休闲意识,多以各种劳作方式来打发闲暇时间,休闲活动半径较小,休闲方式简单、传统,休闲要求低,休闲满意度高。

重庆理工大学惠红关注了“青年休闲生活方式”、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谭家伦关注了“大龄女青年生活方式”、对外经贸大学吴承忠关注了“节庆休闲的时间特征”、首都体育学院黄金葵关注了“休闲教育与现代休闲生活方式”、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张国栋等人关注了“城市公共空间与国民休闲生活方式”、广州体育学院栗燕梅和成都体育学院李国栋关注了“休闲体育与健康的生活方式”等问题。

六、休闲本体论问题倍受年轻学者的关注

休闲作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当受到各学科的关注,尤其是哲学。无疑,休闲原本存在于对生命价值、对成长空间,以及“成为人”的探寻中,然而,当代社会更多地是将它置于器物层面、技术层面,甚至商业开发层面,将人们对休闲本体的认知离散化、祛魅化。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尚智丛说: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适应和利用自然的工具,帮助人类摆脱了各种束缚,实现从必然的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迈进。他建议,休闲哲学适应时代的发展,探讨人的本质、劳动的本质、休闲的本质,以及生活的真谛,认识它们在交互过程中的逻辑关系。

山西省社科院哲学所路强的研究认为:休闲的理解大体可分为四个层次:其一是作为属性的休闲,则体现为休闲现象;其二是作为生活方式的休闲,主要体现于休闲活动;其三是作为价值观的休闲,主要体现于休闲的价值判定;其四是作为本体论休闲,体现于休闲的存在论意义以及休闲对于人的超越性。

临沂大学的王守颂认为:时间维度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维度,并从中归纳出三种基本生存状态:即延生性的生理生存、谋生性的劳动生存和乐生性的休闲生存。其中,生理生存是人类基本生存状态的前提,必要劳动生存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条件和物质基础,作为更高层次满足新需要的休闲生存。

中华女子学院李云霞认为:休闲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主体性、日常性、体验性、社会性、超越性和建设性等方面充分体现着人的自由维度。休闲作为生活方式的重要方面,其特征、表现方式、意义、作用,及其与生产方式和其他生活方式的关系这些问题亟需得到深刻的阐释。

湖北理工学院陆庆祥认为:休闲就是人的自然化,其一人向自然的回归,其二人的本性自然化,其三人自由地掌握运用自然规律与技巧。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卢风、山西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邢媛也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休闲哲学做了阐释。

本次年会入选了68篇论文,从多视角关注并考察了生活方式中的休闲,以及闲暇时间分配问题。整个会议学术讨论精彩纷呈,既有观点交锋,也有“英雄所见”;既有老一辈学者的严谨治学,也有年轻后学的不耻下问;既有学界精英的洞见,也有后起之秀的明察,既有实证调查,也有理论阐述;既有对现实生活的理性思考,也有对历史发展的反思。这是十年休闲学术年会不多见的风景。

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在文中说:“党的“十八大”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转化为人民大众触手可及的幸福生活。而科学、良好、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增强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从这个关系上讲,本次会议所讨论的主题就太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了。他还特别请大家深入思考“文化与生活”、“美与生活”的关系问题。

无疑,与会者的研究成果不约而同地指出了当代中国人生活方式与闲暇时间分配中的困局与迷茫。究其深层的原因:生活价值体系、社会管理体系、民生服务体系、制度设计体系、舆论宣传体系、道德伦理体系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正如王雅林教授所说:中国人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现在需要“文明起来”,要有“好社会”、“好日子”,必须认清生活方式是小康社会的发酵剂。然而,目前我们面临的却是生活方式的危机。中国社会学的鼻祖之一费孝通先生早就说过:生活是社会的本源,生活的需要和满足是社会发展的基本逻辑和动因,生活具有实在性。所有的发展如果背离了人的发展、背离了生活的发展,那么发展的意义一定会被质疑。

会议达成的共识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从生活做起,从健康、科学的闲暇时间分配做起,从每个人的每一天每一件小事做起,让人、生活、生活方式、劳作方式优雅、潇洒而又文明。建成“小康社会”任重而道远,前途光明而道路曲折。学者在这个过程中的使命是:为学术问路,为民生祈福,为社会担道义,为大众启心智。因此,生活哲学、休闲哲学应成为学界的前沿。

本次会议于11月27-30日在重庆市黔江区召开,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研究中心、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由北京联合大学现代休闲与旅游发展研究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闲暇经济研究中心、《旅游学刊》、《人民政协报?休闲周刊》协办,由重庆黔江区旅游局、重庆旅游职业学院承办。


于光远、成思危、王文章分别为大会写来了书面发言。黔江区区长吴忠亲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尚智丛亲临会议。

本届年会召开期间,黔江区政府组织参会代表参观了正待建设与开发的阿蓬江神龟峡、濯水古镇、蒲花暗河、重庆市民族博物馆、重庆旅游职业学院等休闲旅游项目。在“重庆黔江休闲文化发展战略论坛”上,与会代表分别从各自不同的专业视角对黔江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客观、中立、中肯的意见和建议。黔江区政府对学者的智慧和专业见地给予高度评价。同样,黔江的社会风情和民居生活样态也为学者们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提供了生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