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2015欧洲社会观察漫笔

2015825-916日)

马惠娣

 

  1. 休假: 一道国家风景

在欧洲“带薪休假”早已成为国家立法,是政府“让利于民”的暖意,是国民生活方式与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由全面发展人的保障机制,是拉动消费经济的有力杠杆。

欧洲人的休假一般在两段时间,一是夏季(从7月至9月中旬),二是冬季圣诞节前后的日子。在我成为欧洲社会学协会会员之后,已连续八年在夏季借参加会议的机会,目睹和分享了欧洲人的夏季度假之盛况。

欧洲人口合起来有近7.5亿,每年两次休假(度假)是每个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在两个多月时间内巨大人口的迁徙、流动,很容易让人中伤。如果社会管理不当,自律不当,社会条件提供不当,服务机制不当,政策法规不当,那必然是乱成“一锅粥”,人的度假情绪和情趣也难以持续。

有序、有礼、有尊严

欧洲夏季度假(至少我亲历的八年)是有序、有礼、有尊严、有多样性。这得益于欧洲度假者的成熟——其实,游览大城市的大多是外来游客,而欧洲人则大多选择海滨、乡野、小镇。使整个欧洲大陆的每一个角落都可能成为度假目的地,而不是蜂拥而至所谓的被指定的“旅游度假目的地”,均匀地选择,而避免拥堵、败坏心情。从中看出欧洲人讲求个性化、厌弃从众心理。而政府的“无为而治”达到了无所不为。

我的观察和理解:一是欧洲“花园城”城市模式的传统一直保留着,到处都是绿水青山,大地锦绣,树木参天,鲜花遍地,城镇个性突出,驻地人热情友好,适宜选择休闲度假;二是商业竞争有序,都在提升服务质量上下功夫。一般情况下都是物美、价格合理,服务质量上乘。靠体验和经历留下好口碑,不断赢得回头客。三是政府的手伸得不长,但,不是不作为,比如在票价制度上有弹性,鼓励人们坐火车,而不是开私家车。在德国、瑞士,如果票制是一人21欧元,5个人也会优惠到21元,而且火车为携带自行车的人提供安放之处;室内的公共交通工具也采用多种票制,比如有单程票,多程票,24小时票,一周票等等,交通站点换乘便利;参观博物馆大多都免费,票价也有多种选择;政府严格监管食品安全;各类公共设施健全,等等。

除此之外,假期的弹性制和灵活性非常重要,尤以带薪休假制度的全面落实,保证了人们都可以灵活地安排自己的假期,保障了“错峰”出行,保障了度假的秩序与良好环境。也许这是根本之道。

说道秩序良好,感受最深的是到哪儿基本都“安静”,鲜见吵闹,喧哗,无论是火车(有专门的静音车厢)、大巴的候车室,还是车厢内,以及其他公共场所(儿童游乐场所除外)人们基本上是安静的。但是,如果孩子大声啼哭或叫嚷必被家长所制止。而如果有大声说话的地方必是美国人和中国人(包括台湾人)的旅行团,至少我遇见的是这样。而随地丢弃垃圾、吐痰之事,我不曾遇见。

“行车礼让路人”在欧洲是规矩,几乎是所有的车见到有行人过马路,必定是停下来。面对这种情形我常常是“中国人规矩”,停下来等车过去,但每次驾车人都会示意让我先行。我会很感动,甚至受宠若惊。一次,我走在萨格勒布一个狭窄的单行车道上,似乎听见后面有小汽车开过来的声音,回头一看,果真一辆小车慢慢地跟着我,没有鸣笛警示我。我立马闪开身子,车子便在我身旁开过去了。我在萨格勒布待了三天,在同一天的晚上下班“高峰期”听到了三声汽车鸣笛,但都是只有一声。

什么是美?这是从内到外的教养美!什么是文化实力?这就是文化实力!

“准学术”与“准艺术”的度假方式

作为以“准学术”与“准艺术”的方式度假是欧美过去一百多年形成的文化精神,19世纪末凡勃伦先生就称这种度假与休闲方式是高尚的、有价值的。每年的夏季,我知道仅仅国际社会学协会就有无数个不同专业的会议在不同城镇召开。有一年我在瑞士日内瓦了解到日内瓦大约每年有5000多个会议;而只有2万人口的法国小城戛纳不仅有名闻天下的电影节,据了解,每年从3月到11月各种类型的国际会议和会展被安排得满满的。人们一边度假,一边养精蓄锐,为来日的工作与生活而凝聚新的力量和智慧。有趣的是,许多非专业人士或学术爱好者,也会选择边度假,边听会的方式。他们说,度假是暂时脱离惯常的生活节奏和工作内容,寻得自己喜欢的事去分享、去陶冶、去收获,使精神感到愉悦。这种度假是我们需要的。

今年我就接到“城市社会学”会议之外的另三个相关专业的会议通知,而且一般都是在会前的一年或前10个月发出通知,以备参与者认真准备论文。像每四年一届的国际社会学大会和每两年一届国际社会学论坛,每次都有4000-5000人参加,去年在日本横滨居然有6000人。欧洲人开会可不是“捞钱”,注册费一般在70-120欧元之间。

当度假是以“准学术”和“准艺术”的方式进行,并成为一个传统、一道城市风景,这意味着社会对体面与尊严,对自由与发展有了深沉的理解。对个体而言,意味着人的视野将被打开,人的独立精神开始萌芽,人对秩序与规矩的践行得到升华,人发现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新的伦理关系有了通道,生活的张力得到体现,当然,人也达到了休养生息的目的。

如果度假是车马劳顿、花钱买罪、彼此算计,那一定是社会管理出了问题;度假者的智商与情商肯定也不会高。

 

二、市井生活:鲜活的历史

市井生活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真实状况的表达,是文化教养与生活水平的展示。街头巷尾、犄角旮旯、公园绿地、街头椅凳、公共洗手间、孩子和老人的场所等地,才真正看出一个城市的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

农贸市场

我在克罗地亚、贝尔格莱德都入住公寓,周围都是邻家,街道不远处就是菜市场——新鲜的蔬菜水果、鲜鱼鲜肉、各种杂什,且秩序井然、没有垃圾遍地,小商贩们的着装大多得体。那几天如同在北京过日子的感觉。看到塞尔比亚特色风味的“烤肉肠”使我垂涎欲滴。旁边一位女士建议我 “尝一尝,这可是塞尔维亚人的特色食品”。我决定买一截。趁着烤肉之际,我与那我女士聊了几句,知道她是做白领工作,收入尚可,但是她的妈妈就可怜多了,拿很少的退休金,只能用于过日子……十几分钟后肉肠烤好了,小老板把它夹在面包中并放入各种调料,我带回家品尝“味道好极了”。我感受到了塞尔维亚人的热情友好,买卖的童叟无欺。

在萨格勒布和扎达尔的情况也类似。萨格勒布公寓的楼下就是一个酒吧,我在入住前和退房后都在这里喝咖啡,并与业主聊天。他们很友好,帮我存放行李,给我腾出桌椅在此记日记。看到了他们辛勤工作的身影,欧洲大多服务业是私人企业,小规模的店铺老板也是雇员,雇员也是老板,什么事都是大家干,根本没有闲杂人员,当然,也没有指手划脚的人,雇佣关系平等。这种经营方式在欧洲十分普遍,表明一种效率、敬业、节俭、平等的社会文化。

在农贸市场,看人们买来瓜果梨桃,不洗便可入口,我有些吃惊,担心农药中毒。后来了解到,欧洲是不可以使用农药的,一旦被政府发现便被罚得倾家荡产。喔,原来是放心食品。

                            

                                           萨格勒布市中心的农贸市场

 

有趣的是,在我们看来不登大雅之堂的农贸市场,居然在城市的繁华地带有一席之地,萨格勒布最著名的街区(相当于北京的王府井)以及斯布里特、扎达尔港口闹市区就有大型的农贸市场,不管是市民还是游客都可以在那里寻到自己喜爱的食品、物品。给人一种亲切感。阔大的农贸市场秩序井然、干净利落,色彩缤纷,许多商家还使用传统古老的“砝码称”。传统、现代、古老杂揉在一起,别具城市特色与风情。

我的“专车”与城市游憩空间

公交车与自行车是我的“专车”。买一张使用一天的公交车票(一般都在3个多欧元),任意坐各种交通工具,可以使用24小时。上车别忘打卡,记录开始使用的时间,过了24小时,该票作废。一般情况下买票完全凭自觉,偶尔也会有查票的,但是我发现人们都买票。我也会租赁自行车,撒开欢儿地跑遍全城。

坐公交车,我从一条线路坐到终点站,再换乘另一个方向的车,一天几个小时纵横南北西东,从市中心逛到郊外,途中有感兴趣的景点就跳下车来。

这种“专车”方式有助于我对每个城市概貌的真实了解,尤其我希望了解城市的游憩空间和公共服务。数十个城市跑下来,了解到欧洲城市(包括郊区与乡下)体现了《雅典宪章》精神:工作、生活、游憩和交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在每座城市,走个几百米必定有一处供人歇息的绿色环境,树木、灌木、草地、花丛、水池、孩子玩耍的区域、椅凳,在这儿可以歇息、纳凉、聊天、带孩子嬉戏。因此,城市有了暖意,渗透着生活气息。

在城市化高歌猛进的今天,每一座城市都希望有CBD中心,然而,聪明的欧洲人并不随波逐流,不去模仿纽约、东京、香港、新加坡、上海、北京,而是把CBD中心都建在了城外,各路交通都会直通各个购物中心的周围,十分便利。而千年的老城都被完好与完整地保存下来,也少去了拆迁之困。如今中国老百姓为啥都往国外跑,除了买奢侈品便宜,还有一点,他们可能希望产生望月兴叹的怀旧和对生活历史的亲切感。

                                 

                                                     贝尔格莱德街头酒吧

 

欧洲人的生活方式中离不开酒馆和咖啡屋,遍布大街小巷,也让城市有了温馨、亲切、便利、舒适、随意的感觉。在威尼斯,我选了意大利流行的B&B家庭旅店,物美价廉,我没有选“水城”,嫌人多吵闹,而是住在了泰塞拉岛上。这里静谧,游客极少。走出我的住宅区街角就有一个酒吧,每天我都会花1.5欧元喝上一杯立顿茶,观察和体验市井生活。我注意到,来此消费的人一般都会点一种红颜色的酒,有的会喝上两、三杯,甚至更多。酒吧外边三三两两的老人在一起聊天喝酒。恰好小老板来自中国,在这儿已打拼了15年。他告诉我,生意蛮好的,除去各种费用,每年可净赚10万欧元。我惊异,这样一个酒馆就有这么大的利润。小老板说,那种红酒是威尼斯特有的产品,属开胃酒,一般酒精含量在12度,有人最多喝十几杯,这就是意大利人的生活方式。可以说,他们基本上离不开酒馆和饭店。一般一个家庭平均食物生活费400-500欧元足够了,但是,平均每个家庭的月支出在3000欧元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泡酒吧、喝咖啡、下馆子,出外游玩。小老板如是说。

欧洲城市楼宇间大多都有小庭院,而且十分雅致,大有“闺阁深藏”之意。有庭院的地方必有大树遮荫,有孩子们游憩的场所。我的贝尔格莱德公寓是普通街区的普通公寓,我住五层两室两卫一厅一厨,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的大套房,收拾得十分干净(欧洲酒店竞争很厉害,所以服务特别好)说来有点奢侈。但是我可以零距离地感受市井生活。就是这个普通的公寓,楼下的庭院也是一处不错的游憩空间,对孩子们来说,这里有秋千、跷跷板、沙坑。我在这个公寓比预定多住了一天,第二天清洁员来打扫房间时我说明了情况,接电话的公寓管理者慷慨应允;第三天走时留下的现金缺了五欧元,打通电话,公寓管理者仍然慷慨应允。我留下了一个字条致谢,钱也就放在了那里。我觉得,这不仅是友好和慷慨,而是社会的诚信系统还是那么地坚固。虽然,塞尔比亚人物质生活还不富裕,但是人性中善良品质是优裕的。

                                   1

                                             留给公寓的字条、钥匙和房费

 

中国人认为塞尔比亚、克罗地亚、罗马尼亚等国家经济是落后的。但矗立在老城的古建筑依然风韵犹存,可见当年的恢弘,以及每一个建筑师的良心——不仅是艺术杰作,也可以矗立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良心品质。

我尤其顶礼膜拜城市中的大树,它是我心中的神,因为它们庇荫了这座城市,带来了城市的好运。通过大树知道这个城市的历史有多长,城市人是如何地保护了它,我便也尊敬这个城市和这个城市的人。

                                       

                                                     到处都有孩子们玩耍的地方

街心公园、运动场、博物馆、图书馆、儿童游乐场却都均匀地分布在城市的每一个社区。让城市有了舒展的空间,让人的步伐放缓,让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让孩子的成长在快乐与自由中度过,让人与人的交往有了通道。贝尔格莱德不长的步行街上大概有至少8个书店,其中两个是专门卖孩子们图书画册的书店。一座19世纪的老楼门楣上用英文镌刻着Book Store。不过我看到时正在内装修,之后是否还会是书店,我不得而知。

                                    

                                               贝尔格莱德步行街上的老书店

 

看到克罗地亚到处都是运动场,心想难怪克罗地亚足球是一流的。看到贝尔格莱德很多运动场和网球场,孩子们在那里尽情地玩。一下子就想到了网球之国中的德约科维奇以及他的师弟师妹们。这就是他们成长的环境。

人们责怪中国足球,其实这么多年真是难为他们。中国666座硕大的城市能找到几个足球场?换多少个洋教头,也做不出无米之炊。

城市墓地公园

中国人的墓地离城市都很遥远,在欧洲却不然。每次在欧洲诸城发现的城市墓地公园都是随意做公交车发现的。我会停下来进去凭吊,虽然是阴阳互隔,但终究是每个人最后的宿地。这里非常静谧,古木参天,庄严肃穆,可以放慢脚步,转换心境。

                                  

                                                    城市墓地公园萨格勒布

 

每次我都轻轻地走在这些长眠者的身旁,有时也会坐下来与他们轻轻地对话。在马克思墓前,我恭敬地献上一束花,并告诉他,他的人文思想对我很有吸引力,正在努力地学习。在狄更斯家人的墓碑前,我会默默地背诵他的《双城记》中的经典句子:“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我说,我曾写文章引用过这些句子。你们养育了杰出的儿子(马克思和狄更斯家人的墓地同在伦敦二区Highgate墓地,但是分别在不同的区域内)。在那些不熟悉的人的墓碑前会引起我情绪与情感的波澜。那对只有45岁的夫妻不知何故双双早亡,黑色大理石墓碑上镌刻的照片是俩人相拥在一起,旁边是一对天使的翅膀。令我唏嘘不已,亦是涕泪涟涟。那个出生只有一岁的幼儿照片和他的亲人们镶嵌在墓碑上…..我叹息,生命竟是这样的无常。欧洲人的墓碑上有的有逝者的照片,好多墓地又是家族墓地——照片上的人或西装革履、或维多利亚裙装,那是19世纪贵族家庭成员?他的后人还保留了贵族传统吗?18世纪就有人活了百十来岁,真不可思议。他们无法向我述说他们的故事,但我从中悟到了许多生与死的道理。

我接受墓地公园文化、并能分享,是受于光远先生的影响,他很早曾与我讨论生死问题,也建议我有机会到墓地公园去看看,他甚至建议中国城市也应当发展城市墓地文化公园。中国人喜欢讲生,却避讳谈死,这是我们文化的缺憾。

鲜花亭

鲜花亭在欧洲人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五彩缤纷、新枝嫩柳、花团锦簇的各类鲜花在卖花人的手下件件都成为艺术品,每个街头、每个巷口、每个菜市场、农贸市场、大型超市都有售卖鲜花的一席之地。常常是一些老妇人买回一大捧鲜花,定是摆放在家中。可见生活的雅致与体面。我注意到越是发达的城市,卖鲜花的亭子越多。但是,即便在我们看来不发达的贝尔格莱德、克罗地亚、罗马尼亚、匈牙利也是鲜花亭遍地。由此我想,欧洲人体面与尊严的生活理念从来没有在时间的洗刷下而褪色,也没有被各种“革命”而击垮。值得庆幸,值得致敬。

教堂与教堂音乐

每一座教堂,无论是气势恢宏,还是小巧朴素,都有不凡的历史,都寄托着人们的信仰。欧洲以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为多数,尽管现在做礼拜的人在减少,但不意味着人们没有宗教意识或宗教情结,《圣经》仍然是发行量最大的经典,家中必备的藏书。一千多年的宗教传统与历史仍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人。教堂也正在渐渐地“打开自己神秘的面纱”,传递出真、善、美的真谛,更容易让人走近。基督教或天主教徒们与中国大多佛教徒不同,他们走进上帝目的是顶礼膜拜——树立生命的虔诚心,培育人性中的信仰,纯洁自己的内心世界。因此,人们进入教堂在上帝面前或是自省,或是忏悔,或是救赎魂灵,或是为他人祝福。而不是向上帝求取功名利禄。

奇怪得很,我每次到一个城市,都会在无目的地中走向那个城市最著名的教堂,上帝知我是虔诚的。前年在德国的德累斯顿每年只有两次的教堂唱诗班便欢迎我的到来,也是第一次真真切切地看到有盛大的8-18岁的唱诗班的孩子们用他们天真无邪和高超的专业训练的歌喉唱出天使般的歌声。那天至少有上千人在教堂中接受了唱诗班音乐的洗礼。上帝对我是何等的偏爱!

在奥地利的巴登市最大的教堂遇见了16岁的学生们在上帝面前接受独立做人、独立出行的训诫仪式,懂得了文明的来源。

漫步在贝尔格莱德的步行街,不仅看到了城市中的国家公园中一尊尊先贤的雕塑(欧洲所有的城市都坚守这个风格和传统)、博物馆和正在展出的“一战”百年纪念图片展,走过这片区域,眼前就有两座大教堂(附近是法国大使馆),我庄重地走了进去。与欧洲大陆的大多教堂不同,这里只是在墙壁的周围设有祷告者的席座,也不是通常的教堂管风琴音乐,而是播放着无伴奏和声合唱。我选择了一个坐席,聆听着可以洗涤心灵的音乐。这是极高超的和声音乐,浑厚、低沉、婉转、悠扬,有哀痛、有奋起、有叮咛、有抚慰——传递着上帝的声音。进来的信徒不多,人们分别祭祀了躺卧在这里的民族英雄的棺椁,之后会选择一个坐席坐下——冥思?反省?宁静心灵?追终慎远?不知每个来朝拜的人都有怎样的内心。我被教堂的音乐所吸引,并沉浸在音乐之中,心如止水。出来时在教堂出口处看见售卖部。我问可有教堂音乐的CD盘?她说,与教堂音乐相似。我买了两盘,和一份教堂简介。得知这个教堂之古老有近千年,但现在的教堂外形是在老的教堂的基座上重建的。其中近世国王的棺椁就存放在此。(回来后听了CD中的合声音乐,老实讲,那水平与教堂之音可是差多了。)

这座教堂的对面是另一座天主教堂,但大门是关闭的。是否仍有教堂的功能不得而知。但是,在贝尔格莱德我走过的和看到的多个教堂,已没有教堂的功能,有的甚至变成了咖啡馆。

但大多国家的教堂已成为老百姓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除了礼拜仪式外,有的还举办展览,音乐会等活动。去年我在阿姆斯特丹大教堂就曾欣赏过“普利策获奖者”的照片展览,并在那里学习了一句话,明白了一个道理:If you photographs are not good enough, you are not close enough. 还在那里欣赏了由阿姆斯特丹交响乐团每周一次一小时的公益演出。在冰岛的雷克雅未克我也遇上同类的活动。

我与难民“结伴而行”

今年的夏季欧洲正面临“难民危机”,每天有大量的难民从意大利到塞尔比亚到克罗地亚到斯洛文尼亚到维也纳前往他们向往的目的地德国。我的旅行走的正是这条线路。

每个国家的火车站都是安置难民的主要区域。意大利虽然也不十分富裕,但是政府规定每个难民每天是32欧元的资助标准,虽然市民们也有意见,但是还是赋予了同情心,市民们也是以物质予以相助。

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和塞尔比亚,那里的生活水准的确不高,我在贝尔格莱德看到地摊上卖的“二手物品”大多是“垃圾级别的”,许多家庭的生活水准大约在1500欧元左右,真的是谈不上富裕。难民得到资助的可能性很小,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但是酒吧、咖啡馆依然接待他们,警察们依然耐心地维护秩序。

在维也纳的难民安置营,情况却不一样。在维也纳主火车站的一端开辟了接待安置点,难民们有序地得到登记,得到食品、衣物、鞋帽、毯子等等,然后有序地乘车离开被送往德国。大批的市民络绎不绝地送来各种物品,大批的自愿者在此服务,一看都训练有素。安置点周围设置了医疗站(在汽车上);临时厕所(在汽车上)我注意到不仅内置了洗手的水池,还提供女性用的“卫生巾”。这里没有摄像机跟随,没有记者采访,只有我不停地用我的傻瓜相机拍照。我试图采访难民,但他们不懂英语。我与几位警察和志愿者做了简单交流,得知政府发布了信息,市民们全部是自发地前来捐衣捐物,还有食品、水果、水、蔬菜等等。一位志愿者说,今天是星期天,所以前来参加志愿服务的人很多。难民很可怜,战争使他们失去了家园,他们是无辜的。

                                

                                             维也纳市民给难民送来的用品

 

我向这些志愿者举起了大拇指,我说奥地利政府了不起,维也纳市民了不起,你们展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让我感动。我在这个安置点零距离地观察了近两个小时。一个警察问我,你来自哪里?我说,我来自中国,是一个学者。他们对我也充满了好奇,充满了友好和敬意。

 

三、我遇困难,必有上帝相助

中国人误以为多造些景点,一个城市就漂亮了,游客就多了。其实,我们错了,至少是太浅薄了。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构成了美好的社会;人性中释放的真善美,那是城市中最美的风景,也是最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中国人说“在家千日好,在外一日难”。何况我是个独行侠,哪能没有困难呢?可是之于我,每遇困难,必有上帝相助,已成为我多年独行的信念。仅举这次旅程中的几个例子:

有人帮我预定出租车

在乌尔比诺最后一天由于会议结束比较晚,再加上我去购买晚餐,结果错过了最后一班公交车。天哪,我可怎么回到酒店?山路难走、可能迷路!

这时走过来一个小伙子,帮我确认了大巴车的时刻表,确定7:50是最后一班车。看到我焦急的神色,小伙子说,我帮你要一辆出租车吧。说着掏出了他的电话帮我约车。他说大约一刻钟出租车会到,是一辆白色的车,已帮我谈好价格,八欧元。我十分感谢那位小伙子,聊天时得知他是乌尔比诺大学的学生。我送给他一个小玉坠,看上去,他很喜欢。我说,在我有困难的时候,上帝总会出现。他笑了。

有人帮我买船票

到达意大利港口城市安卡纳要买船票去克罗地亚,在哪儿买票?人们告诉我,卖船票的地方就在火车站的后面,看似不远,但走路非常困难,因为要盘高速路过去,既不安全,也容易迷路。

此时我正在一家中餐馆吃午饭,旁边一位喝酒的意大利人说坐12路车可以直达。此时餐馆中国老板听见,说“现在正日当午,太阳毒辣,我忙过这阵子,开车送你过去”。我执意不肯,中国老板却坚持一定送我去。车几分钟就到了售票处,我顺利地买好了第二天从安卡纳到克罗地亚斯布里特港口的船票。过后,他说,我这是举手之劳,却可减去你的劳顿。这等好的中国人,上帝在意大利把他送到我面前。我给老板夫妇送来了一个小丝巾和一个小玉坠,以作答谢。

有人帮我抗自行车

在克罗地亚的另一个港口城市扎达尔,我也是下榻一所公寓,每天我要买我的食物。我知道,人在外面,尽量吃喝别马虎。骑着我租赁的自行车,把小城转遍,回家时从超市里买回两大瓶水、四盒酸奶、水果、面包、香肠等食品一大包东西放在了车筐内。在途径一个地下通道时,上、下都有十余个台阶。下台阶时我捏着闸、扶着车,一蹬蹬地推了下去。可是上阶,我要把车抗上去。我艰难地试着往上抬,正在这时,一个金发碧眼的小伙子“give my hand”,说着接过车,把车扛了上去。我太感谢了,并问他来自哪个国家?他说来自英国(British)。喔,这是一个英国小伙子!多年来,我无数次得到这样的帮助,欧洲人助人为乐的美德总是让我感动不已。这是欧洲最美的风景之一。

有人送我去车站

在扎达尔所住公寓,老板娘的英语讲得很好,一聊天得知她在美国呆了5年,儿子出生在那里,是美国籍,现在只有7岁。那天我骑的自行车正由他的儿子骑着玩耍,结果他妈愣给我“抢了过来”。孩子不情愿地给了我,然后哭了。我心里有点内疚,回来时给这个小孩买了两盒巧克力(约5欧元),也算向他赔了不是。

说来,“俩好变一好”不仅在中国,事实上是人类交往的普世规则。第二天早晨离开这里,老板娘就是让他的丈夫和孩子开车把我送到了大巴车站。真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这是上帝的训诫。

有人帮我找公寓

入住贝尔格莱德的公寓是我此行遇到的“最大”困难。因为,贝尔格莱德和萨格勒布提供的公寓,不像德国是整栋楼,并有酒店标牌。这儿的公寓是一栋公寓楼内的其中一套,门口没有标记,只有地址。我傻巴巴地拖着行李箱找Balkan-Inn Apartment. 因为好多人不懂英文,所以帮不上忙。正在我焦急万分时,一位与我年龄相仿的女性来到了我面前,她略识英文,也能讲一点点。她示意我不着急,她帮助我找。她问了不下十个人,总归找到了那条街。在那条街上有几位老妇人买菜回来,她们就住在这栋公寓内,有两个人拿出电话联系公寓的管理者,终于有了结果,就让我站在45号车位前的大门等候,大约20分钟后过来送钥匙。前前后后有近一个小时,那位和我年龄相仿的妇女就一直陪伴着我。我说你走吧,你的家人肯定惦记你为啥长时间不回去。她告诉我,她只有一个儿子,在瑞士工作,家里只有她和她的丈夫。她说她的丈夫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人。我非常感激她,从包里取出一条小丝巾,作为答谢的礼物。但她坚决不要,她把手置于胸前,真诚地说,帮助你是我十分愉悦的事,收下你的礼物,我会内心不安。不禁我的两行热泪流了下来。我们相拥而别。

在威尼斯我也面临找公寓的困难,从“水城”公交车总站到达泰塞拉只有不到半个小时,司机指点我下车,并示意我向右面的方向走。下车的车站正坐着一位女士,不妨再问一下。结果被指向不同的方向。这可怎么办?一左一右,如何选择?看见前面不远处就是一个酒吧,几个老人正在聊天,想必熟悉这儿?我开始打探,他们不懂英语。这时迎面走来一个比较年轻的老年人,看过我的酒店预订单上的地址,开始拿出手机查找google地图,显示就在附近。还在有点彷徨之际,我才发现另一位青年人也在帮我查地图,确认酒店就在附近。他是途经此处,听见几位老人正在议论我找路有了困难而主动拿手机查阅。我跨过一条轻轨线马路,不到10米就看见了酒店所在小路的街名,而此时那位年轻的老人竟然骑着自行车跟着我过来了,示意我就是这条街。人的友善,可以好到这种地步,我相信他们都是上帝的孩子。意大利人的这种热心肠已多次温暖了我。

帮我选择物美价廉的酒店

我从萨格勒布乘大巴车,经六个多小时的路程到达维也纳已是午夜12点。下车的人没几个,而且都被车接走了。(事先我并没有去维也纳的计划,是我临时决定去斯洛文尼亚首都Ljubljana,然而,却错买了去斯洛伐克首都Bratislava的大巴车票。 坐在车上,一个奥地利姑娘与我同席,聊天中,她意识到我走错了路,便拿出手机寻找google地图,一看果真是错了路线。)我没有预定酒店,现在我该往哪里去?维也纳大巴车总站一片昏暗。我猜想附近肯定有酒店,但是,在哪儿?还好,几百米开外的街上正有出租车顶灯在闪烁。我想,这黑灯瞎火的,只有坐出租车寻酒店一条路了,挨宰也没办法。走上前一看,是一辆“奔驰”车,这得什么价呀!但又不能不选择。我跟司机说明找一个就在附近的酒店,最好物美价廉。司机说,两公里之外有一家Ibis酒店,价格既便宜又舒适。如果是附近,只能入住希尔顿。我知道这是一个五星级的酒店。我说,咱们就去Ibis吧,这是欧洲流行的经济型酒店,我曾在瑞典、布达佩斯等地都住过。大约10分钟左右的功夫车到了Ibis。出租车的计价器显示只有7.9欧元。大半夜的,这个师傅没多要我一分钱。

什么是城市的灵魂?什么是城市的风景?难道不就在这儿吗!

当然,这一路上也有不尽如意的地方,比如,在威尼斯机场到酒店一公里的车程要了我15欧元,在乌尔比诺的酒店不退还我多预定的两天酒店钱,结果使我白白损失150欧元。但是,一路上人性的光辉普照,这两件小事也早已化为乌有。

如果说,上帝创造了人,那么,上帝说,真、善、美的本性千万不要丢了。否则人间就崩溃了。这是真的。

我独行从来不带地图,也从来不寻找“名胜古迹”,我的理念是自然而然地行走,自然而然的遇见,所有都是上帝安排并赐予的机缘。

一路上我读完了Karl Marx Early Writings 一书,写下了三万余字的游记。

我坚持每年安排一段时间到欧洲进行既有学术会议,又有美妙的旅程,以期“竦肃肃以静谧,密微微其清闲”。另一个原因:“不观世界,何来世界观”。最重要的原因,我是一个心智体健康的闲人!

2015105日校订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