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中国休闲研究2016-2017》

聚焦: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与新时代美好生活研究

 

由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主编: 马惠娣 李玉珂 刘晨晔

 

编委会:

主任:冯长根

编委:王宁、王雅林、卢风、刘方喜、刘海春、刘晨晔、程遂营、鲍金

主编:李玉珂、刘晨晔、马惠娣

 

 

目  录

 

绪言……………………………………………………………………………马惠娣

生活:社会的原点和支点……………………………………………………王雅林  1

论马克思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何以可能”和“如何可能”……………朱成全  6

“劳动—休闲”: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新视角…………………………刘海春  23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休闲的幸福价值………………………………………吴文新  33

自由的时间张力——马克思时间阐述的重构……………………………鲍 金  44

资本逻辑与休闲正义………………………………………………………周露平 54

论马克思的休闲观  ………………………………………………………周海荣 64

从生产批判到生活批判:基于《资本论》对生活方式的反思………………路 强 72

拯救我们被绑架的休闲………………………………………………………杨 耐  81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栾亚丽 奚明洋  91

马克思主义人类学视域下文化景观生成机制研究…………………………黄金葵  97

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思想探究——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考察对象……王晓翔104

 

 

绪 言

  21世纪伊始,西方国家在评选20世纪最杰出的人物时,马克思被评选为首位“千年最伟大、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一方面,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另一方面,说明当今时代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

2008年全球爆发经济危机以来,再度引发了欧美国家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情,并充分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对解释当代社会现象所具有高度与深度的现实意义。

2017年是马克思发表《资本论》150周年,西方学者称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超级知识分子用毕生的心血所著的鸿篇巨制,并准确地预见到了人类的未来社会。不过,长期以来,多数西方学者偏激地将马克思主义视为斗争的哲学。事实上,无论是《资本论》,还是他的其他著述(包括马克思的人格力量),始终将社会科学规律和人道、经济学理与人文关怀直接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人们探索社会进步的精神导师。

早在1964年,美国人本主义哲学家埃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曾为Karl Marx: Early Writing一书写下序言,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的研究兴趣正席卷欧洲和美国。马克思真的被人再次发现了,人们说我们正在见证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复兴。这个话一点也不过分。(a new wave of interest and research in Marxist theory is sweeping Europe and America. Marx has truly been rediscovered, and one does not go too far in saying that we are witnessing the beginning of a renaissance of Marxist thought.)弗洛姆在“序言”中高度赞誉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想,高度关注马克思对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思想线索与理论逻辑。

的确,在马克思看来,个人自由和解放程度是社会发展的标志。“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事实上,这样的思想线索贯穿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中。

中国正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正在接近。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理论基础,当代学者有责任厘清马克思是怎样阐述“个人的自由和解放”的问题。那么,又有多少人在多大程度上理解了人与社会解放?人的自由与解放与生活品质有怎样的关系?经济如何发展才能真正地解放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如何得到必要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新的历史条件下,人的新需求和新消费是什么?等等问题不仅仅是理论需要,更是现实所需的一把金钥匙。

《中国休闲研究2016-2017》收录11位作者的文章。这些文章大多以马克思主义文本为依据,尝试着对上述问题做多视角、多维度的探索。

 

生活方式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生活方式作为一种科学概念的提出始自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多部著述中多次提出生活方式的概念,并诠释了生活方式的两种意义:其一,生活方式是区别阶级的重要指标;其二,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是紧密联系的。正是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

王雅林教授长期从事生活方式研究,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从现实生活出发,指出:在当代,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都提出了在社会发展中提升自身生活质量的强烈诉求,社会科学研究也出现了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趋向,甚至用“生活和世界是一回事”来表述生活和社会的同一性。他同时也指出:“遗忘生活”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生活在高傲的“本质”、“理性”、“结构”面前,只是作为背景因素或是被恩赐的对象。因此,他呼唤:“生活应当是社会的原点和支点”。

年轻学者路强则从马克思主义文本视角,对人的生活方式处境做了反思。他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在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揭示出这种生产方式其实已然构成了一种意识形态,它将人们的整个生活禁锢在资本的逻辑当中,使这种生活方式完全为资本服务,从而传导出的是一种扭曲的价值观与畸形的生活态度。路强博士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人的生存与发展究竟依赖于什么?他在《资本论》中发现了这样的论述:“如果从更为深远的意义上来分析,人类的生活方式还具有一种横向的延展性,即随着人类的发展,生活的内容应该越来越丰富,人们不仅仅是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而且要尽可能得去满足精神需要,例如审美、情感体验、闲暇与舒适感,等等。这些精神层面的需要与外在自然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人与生活的本质得到了提升。

人的自由与解放

马克思在多个背景和语境下阐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认为:“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全人类解放和社会改造的目的。“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

朱成全教授以大量的文本资料,整理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含义,认为主要体现在这几点:第一,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除物质需要外,更多的是在社会关系方面和精神生活方面。第二,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包括体力、智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从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道德修养能力和审美能力等。第三,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是个人的自我意识及由此形成的个人特有素质、品格、气质、性格、爱好、兴趣、特长、情感等的总和。第四,人与物质交换关系,但它还很不丰富,不能算是充分发展的社会关系。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地域和民族的界限被突破,整个世界成为统一的市场。只有人们在物质交换关系基础上进行政治、法律、道德、文化、情感等方面的交往,才能逐渐摆脱个体、地域和民族的狭隘性,最终在交往中形成全面的社会关系和丰富的个性。这些解读对马克思“人的自由与解放”思想做出了精彩的诠释。

刘海春教授则以马克思对工人劳动和休闲状况的批判作为探索人的解放的切入点,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与解放具有多维性、阶段性、层次性,其中劳动解放是人的解放在主体向度的展开,并在马克思思想中占有核心地位。他认为,当前学界在对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研究中,还鲜有从“生活时间”视域进行研究,遮蔽了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中的休闲意蕴。劳动与休闲是人类生活时间分配的两个方面,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两个合规律性的样态”,因此人类的真正解放离不开劳动与休闲的相互作用。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劳动批判中,发现了人类“生活时间”的秘密,使自由时间进入了马克思人类解放的视野并成为重要的逻辑基点,劳动与休闲融为一体是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旨归。这样的文本梳理的确在学界鲜见。

周海荣教授认为,马克思虽然没有正面论述过休闲,但其以人的解放为旨归的理论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具有前瞻性的休闲思想,并构成马克思独特的、具有革命性的休闲观。首先,马克思第一次论证了工人阶级的休闲权,指出休闲权是人之为人的基本权利。其次,马克思指出自由时间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从而再次恢复了古希腊理想休闲观中休闲与人的本质生成之间的关联。再次,在对人类理想社会的设想中,马克思第一次论述了劳动与休闲完美融合的生存状态。文中引用马克思的话,并不是“每个人应当完成拉斐尔的作品”,而是让“每一个有拉斐尔才能的人都应当有不受阻碍地发展的可能”。这是人的自由与解放的最高境界。乃是画龙点睛之笔。

鲍金博士的文本解读十分精致,他认为:“关于人的自由与解放问题,马克思的全部文本极其简约、极其原则化,表明了马克思严谨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从来不对那些现实中还缺乏回答条件的问题进行回答,而是始终遵循着‘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的路径来提出他的理想社会”。这样的发现,给我们带来一个多维的思考,比如: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是如何炼成的?社会科学的理论自信将依据什么?等等。

  

自由时间对人的全面发展有多重要

那么,自由时间对人的全面发展有多重要?鲍金博士其文章可谓“做足了功课”,且文本叙述逻辑严密、清晰。他引用了马克思《共产党宣言》中那段经典之语:“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他认为: 这段论述刻画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心目中未来理想社会的范型,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自然是以自由时间和人的自由状态为基础。鲍金博士认为:从时间角度来理解马克思的自由思想不失为一个合理的学术路径。马克思不关心抽象意义上的自由是怎样的,而是关心现实的人为什么会不自由,正是在这一问题的视域中,时间的重要性才体现出来。因为在自由的问题域中,不自由的秘密可以在时间张力的结构中得到清晰反映,而自由的可能性也可以在时间关系的变化中得到揭示。马克思确信“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将会实现。正是在此基点上,将来谋生意义上的劳动时间将消失,而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第一需要的劳动将成为自由时间的主要组成部分,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将会实现有机统一。

对此,刘海春教授,关注到了马克思对劳动异化问题的阐释,认为,马克思也隐喻在地包含了对休闲异化的批判,正是这种隐形的休闲异化将人推向受奴役的深渊。因此,自由时间的获取,人必须从异化中获得解放和自由。

正如马克思所说:“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分钟自由的时间,他的一生如果除睡眠饮食等纯生理上的需要所引起的间断以外,都是替资本家服务,那么,他就连一个载重的畜役还不如。他身体疲惫,精神麻木,不过是一架为别人生产财富的机器。” 如此,人与社会岂能发展?

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问题

朱成全教授做了大量的文本发现,尤其马克思在阐述“理想社会”和“全人类的解放”时注意到马克思把“时间的节约”看作是“真正的经济”和“更高的规律”。在马克思看来,“限制工作日是一个先决条件,没有这一条件,一切进一步谋求改善工人状况和工人解放的尝试,都将遭到失败。”他甚至关心到儿童:“儿童和少年的权利应当得到保护。他们自己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因此社会有责任保护他们。” 对于一般劳动者,马克思要求确保他们享有发展的自由时间。“所有的人都会有6小时‘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是有真正的财富,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时间是发展才能等等的广阔天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综合技术学校和农业学校是这种变革过程在大工业基础上自然发展起来的一个要素;职业学校是另一个要素,在这种学校里,工人的子女受到一些有关工艺和各种生产工具的实际操作的教育……”马克思始终认为,重视精神产品的生产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其中应当包括哲学、宗教、政治、法律、道德、文学、艺术等。任何一个社会要想生存和发展,都必须进行精神产品的生产。 “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多么深刻!而且多么富有现实意义。

新的历史条件下,人的新需求和新消费是什么?

消费是社会生活和经济运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生产与消费、生活与消费、消费与发展生产力的相互关系都将发生变化。

从本质上认识消费的价值,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消费与消费主义的现状。消费为人的多种需求提供保障,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个命题,马克思一直是肯定的。他认为,人从出生的那一天起,每天都要以各种方式消费着,不管在他开始生产之前还是生产期间。他举例说:“一条铁路,如果没有通车,不被磨损、不被消费,它只能是可能性的铁路。”马克思还认为,生产力决定消费力的性质、状况和发展趋向,“消费的能力是消费的条件,因而是消费的首要手段,而这种能力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一种生产力的发展”。

为此吴文新教授从自由时间、人的发展和生产对象三个方面论及休闲及其消费的意义。他认为,从人性内在状态看,休闲的价值正在于幸福和自由;从人性的系统结构看,休闲可以在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从民生的社会结构看,休闲有助于人们在就业-收入和消费以及文化、健康与医疗、教育与学术、养老、生态、安居等,及其公平共享方面显著提升人民的社会幸福感。

黄金葵博士认为,就劳作与休闲的关系而言,理想的社会应是二者合理并存的社会,因而,文化、文化景观的消费有利于加强人类社会团结和谐的公共文化活动;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公共文化活动,并引导文化景观的良性转变与消费情趣。

栾亚丽、奚明洋二教授则从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内涵,包括人的劳动能力、需要、社会关系和个性的充分发展。为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社会实践、建立科学教学评价体系,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以推进高层次的文化精神消费。

归根结底,消费与社会文明、经济繁荣、人的自身素质紧密相连。消费在当今的社会生活和经济运动中的作用已日益凸现出来,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反思:经济如何发展才能真正解放人

年轻学者周露平在文中,通过对现代休闲过程对资本逻辑的依赖,而反思了当代休闲内容充满的“拜物教”和充斥的“无知之幕”,进而受到资本的控制,失去了休闲正义。他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为依据指出,当休闲成为“拜物教”,一方面,休闲程序不再作为“成为人”与“社会化”的链条,而是物的中介,休闲活动成为不同复制的拜物活动;另一方面,休闲的操作方式与控制内容的隐蔽性与神秘化,使人在闲暇过程中的自我修整行为变成了控制人的生产活动之外的意识载体。休闲不再仅仅是享受性的过程,准确地说,是资本功能的独角戏。

同是年轻学者的杨耐,反思了“休闲对人的自由与发展的促进作用”正受到挑战。她甚至认为,当代休闲给人带来更多与更强的是逼迫感、焦虑感和虚无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个怪圈如何裹挟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与休闲行为呢?她说:这种逼迫与马克思那个时代狭隘的生存逼迫不同,不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衣暖食饱的生存,而是为了在累积足够的消费能力后,以一种“漫不经心”的消费形式打发掉后工业时代科技进步所赋予我们的闲暇时光。这一消费过程远比积攒过程来得容易,而且收效与付出几乎不成任何比例。休闲正在遭受“绑架”,并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的傀儡。“在全球化的背后是资本与权力的逻辑,它在操纵着我们的文化、阅读以及娱乐方式。”

年轻博士王晓翔,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基础,认为:自由应是人本质的全面复归,而实现自由的途径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王博士从中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促使马克思从哲学话语体系走向经济学话语体系,从异化劳动逻辑走向雇佣劳动逻辑,进而对人和人的本质,以及对劳动量与劳动时间的研究呢?”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了实现人的自由与扬弃私有财产的关系,虽然是运用哲学逻辑的分析,但其内在逻辑理论却明显蕴含着经济学逻辑,这为《资本论》研究做好了铺垫。因此,《手稿》中蕴含的自由思想或许可以成为弥合马克思思想断裂的逻辑起点。

我们为年轻学者的发现、批判、反省和理性精神而点赞!

    结  语

关于马克思休闲思想研究在中国有至少15年的研究历史,我们欣喜地看到马克思文本梳理的脉络越来越清晰。不仅关涉到为社会实践提供学理基础,也关涉到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信仰、认知基础和研究方法的提升。

尽管其中有些观点、资料、理论还有待商榷,但是大家所有的努力正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和学术影响。多位教授、年轻才俊们以“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的姿态表达其对学术的诚意和敬意;也摒弃功利,摒弃浮夸,尤为令人敬重!

无论如何,马克思不是一个教条主义者。直到最后,他还在继续修改对已经出版了的《资本论》第一卷进行修改。倘若他还活着,依照他的一贯作风,不难想象这位大胡子正就着雪茄和摩泽尔红酒,激烈而又风趣地参与到关于当今社会的辩论之中。我们以《中国休闲研究2016-2017》纪念《资本论》出版150周年;也以此迎接2018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感谢另外两位主编李玉珂、刘晨晔教授负责了全部书稿的邀稿、审理、编辑等项工作,为此付出了心智与心血;也感谢出版社以“雕琢成器”的功力助推本卷出版。

马惠娣

2017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