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休闲行为与日常生活环境伦理”旨在探索“小我的道德律”

——2019-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纪要

(马惠娣整理并文)

 

2019-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作为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9年学术年会第八分会场于2019112-3日在北京裕龙大酒店举行。本次会议主题:“休闲行为与日常生活环境伦理”,收到各界来稿(含摘要)近50篇,70位学界同仁出席了会议,28篇论文被安排大会或专题发言。

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冯长根,中国科协书记处原书记沈爱民、苑郑民,国家外国专家局原局长马俊如,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原副会长孔德涌,桂林旅游学院党委书记林娜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来稿大多聚焦“休闲行为与日常生活环境伦理”这一主题,大家试图从多领域、多视角探索日常生活环境伦理与个体内在道德规约的相关性、独特性;试图从深层次探索休闲行为与提升人的内在品质的关联性;试图从新时代、新生活的背景下探索建构日常生活环境伦理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安排两位主旨演讲,一位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刘琦岩:“新时期生活环境伦理研究综述”,从文献阐释的视角给我们带来新的理论启示。另一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何光喜,从一个宏观与微观并重,理论与实践兼顾的视角畅谈:“面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转型创新政策”,展示日常生活环境伦理研究的发展方向。

大多参会者来自各高校的哲学专业,对休闲的本质、休闲与劳作的关系、休闲与生活方式、休闲与教育、休闲与生命价值、休闲方式休闲行为的选择,以及智能社会的来临将给人类带来哪些挑战、哪些机遇?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与精神追求等等问题做了理性思考。

哲学的理性还让参会者对当下人的生活状态、休闲状态、消费状态、心理状态、劳作状态、娱乐状态进行了反思。

科学技术的“双刃性”——即科学技术自身的伦理问题——一方面,对于许多前沿性的研究,我们有伦理审查制度;另一方面,科技发明创造也正将人类带入前所未有的贪婪之中,更高更快更强已毫无边界。如今养育我们的地球母亲已超负荷运载,生态的脆弱性岌岌可危。“真正的问题不是怎么发展,而是怎么生存!”(田松),“技术风险,利己与责任”(张明国),“将来智能工业将有10%的人工作,其余的90%的人做什么”(马俊如),“大众意识层面的‘忘记’”(鲍金),“环境中好与坏的边界在哪里?”(苏令银);“人内在精神世界的枯萎与个人心灵得不到安宁”(王贤龙)等等,这些质疑似乎与高歌猛进的科技主宰时代格格不入。但,细思量,这些警示意味深远,未雨绸缪!

中国科协原副主席、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冯长根说:休闲学研究应当取得社会共识,并真正对社会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中国科协书记处原书记沈爱民说:“提出问题”的价值高于解决问题。因为新问题的提出需要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甚至休闲力。马俊如老学长说:支持休闲研究,就是支持人类的未来事业。言之切切、语重深长。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尚智丛亲临会议听取了大家的发言,并给大家加油鼓劲,指出:休闲研究是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中提出的时代问题,是自然辩证法研究面临的重要课题。探讨日常生活环境伦理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这个选题具有独特性和针对性。

正是带着这些期待和嘱托,大会希望学者们从“问题之源”起步,朝着探索学科体系的目标努力。我们也意识到,休闲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现象以及与社会之间、与他人之间、与自然之间发生的联系所带来的复杂性、普遍性中的特殊性、共性中的个性、时尚性与时代性、进行时与未来时、时效性与前瞻性等等问题的跨界与交叉给休闲研究带来诸多的困难与挑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会议还设专题讨论“休闲研究中困惑与理论难点问题”,大家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问题。

一、苏令银教授首先提出三个问题:1、什么样的休闲是符合伦理的?休闲伦理如何达成?2AI、大数据等技术进步造成了技术性失业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失业后,没有了工作,如何寻求生活意义?3、科学技术造成的“休闲异化”问题,比如人类创造技术的目的之一是使得人从一些危险的、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但是随着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反而是人们感觉到越来越“忙碌”,越来越体会不到休闲的意义和价值,如何处理这一悖论?

二、刘慧梅教授提出:1、休闲时代是否真的会来临?2、休闲学科在中国教育体制之下如何有更好的位置?3、休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健身、旅游属于休闲,但它们是休闲的本质吗?

三、武中哲教授提出:休闲和工作的关系是什么?

四、南开大学博士生岳磊提出:休闲理论一定要建立在工作伦理之上吗?休闲一定要用劳动去界定吗?休闲为何不能是休闲本身?

五、郭力源讲师提出:如果雇佣劳动一直存在,劳动与休闲能融合吗?

(上述问题由李昭昕博士整理)

会上,还就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正在进行的国际合作“自产食蔬与悄然的可持续性及日常生活环境伦理”下一步的工作进行了讨论与部署。

感谢多位老领导莅临会议,并为大家做了精彩的演讲。有代表说,他们很让人感动,二十几年如一日,在休闲研究的起步阶段、发展阶段都有赖于他们坚定的支持。

感谢主办方: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桂林旅游学院;支持方:人民政协报休闲版|《自然辩证法研究》编辑部;承办方: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秘书处;感谢张雪欧、赵俊为大会留下精美图片;感谢首都体育学院三位同学:晏道炯、王建、张英道为会议所做的志愿者服务;感谢六位到会博士:郭力源、张小玲、岳磊、周雨、李昭昕、郑航对每组发言都做了纪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本次会议学术要点的辑录。

 

2019118

 

附每一组“大会发言纪要”

2019年11月2日上午9:00--9:50

记录整理:郭力源

1.刘琦岩(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

题目:新时期生活环境伦理研究综述

主要观点:(未现场发言,观点由提交论文整理而成)刘所长通过对国内外环境伦理学理论研究发展脉络的分析,梳理了环境伦理的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概述了人文、媒体作品通过重审人的自然本性及其对自然生存环境的伦理信念、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倡导重构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的环境伦理思想;与此同时,还强调了新经济关系下供给端主体对自然环境和网络环境应承担企业责任,并秉持一定的伦理价值;在最后,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因体现了生命平等,弘扬了新生态价值,以及尊重创新发展的环境伦理观,因此,应引领新时代生活环境伦理的研究与思考。

 

2.何光喜(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

题目:面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转型创新政策:理论与中国实践

主要观点:何所长以当前世界范围内科技创新政策无力化解因大规模工业发展而导致的失业、不平等、生态危机等问题为理论假设。以转型创新政策理论为核心论题,从研究转型创新政策的时代紧迫性和必要性,转型创新政策演化的三个框架(R&D线性模型、国家创新体系模型、社会—技术系统转型模型),以及中国转型创新实践的中两大驱动、两大主题所构成的四种类型(自上而下的经济/产业发展、自上而下的社会可持续发展、自下而上的经济/产业发展、社会/草根创新),展现了不同类型所面对的不同议题。并在上述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中国在转型创新政策探索上的优势和劣势,提出在创新政策层面,重点是要建立起以创新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变革的根本理念。

分组报告发言记录

2019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

201911 2   10001220  主题报告   主持:鲍金  发言记录:张小玲

 

1    张明国 (北京化工大学STS研究所教授)

报告题目:休闲行为的伦理规约——基于技术伦理学的视角

该报告主要论述了休闲和技术的关系,休闲是技术的源泉,技术是休闲的支撑。而技术具有双刃剑的作用,也是风险之源,会导致休闲风险。因此在休闲的质问中需要对技术失责问责,需指向技术责任伦理,包括技术家和技术共同体的责任伦理。基于此视角提出了休闲行为的伦理规约:休闲行为要以“善”为道德原则指导其行为实践,既要向内善(利己),依靠“律于己”,也要向外善(利他),依靠“责于它”(包括“责于物”——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负责,“责于人”——对他人负责)。通过律于己的“省思”意识和“责任”伦理,可以实现其行为之“善”的道德价值诉求。

2    田松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报告题目:生活世界,日常知识与bowuology的建构

    该报告从两个问题出发:“为什么我们都不快乐?教育为什么?”,指出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日常生活分离渐远,日常知识无从获得,生活世界逐日枯竭,从而失去了休闲的能力。在此提出了新博物学运动的背景就是博物学从国民的三个基本(基本知识体系、基本的价值观、基本的思维方式)中逐渐消失,从学校教育中消失,也从日常生活中消失。接着对博物学的意义进行了阐述,一是生态文明需要博物学,二是个人的生活世界需要博物学。以此提出要重建博物学,既要丰富生活世界,也要走向生态文明。最后对“什么样的生活是好的生活?”作出了回答,有闲暇、会休闲的生活,过一个有益于人与环境的生活。真正的问题不是怎么发展,而是怎么生存!需要从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生存转变!

3    鲍金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报告题目:现代人的生活意义是如何感受的?——现代性背景下生活意义的体验结构

    该报告探讨了生活意义的两面性体验结构:社会性与私人性的并存。社会性体现在社会必须承担起维护生活意义的社会性支持的责任,并通过强制手段来预防和惩罚致使生活意义丧失社会性支持的行为。私人性体现在将个人的努力作为生活意义实现的决定性因素,具有独立性。而在现代性对生活意义社会性的转化中提到:生活意义本质层面的社会性和形式层面的独立性能够并存依赖于两个条件:一是在现代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介系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二是大众意识层面的“忘记”或“遗忘”,大众情愿不去思考那些间接和经过中介的东西,但遗忘并不取消生活意义的社会性。

4    苏令银 (上海师范大学经济伦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报告题目:环境伦理中的“科学”角色及其道德边界

    该报告从生态中心主义:以生态科学为基础的伦理学出发,提出科学和事实在伦理思想和论证中的作用。科学有两个角色:提供信息和道德参与。对环境问题的道德判断必须以科学为依据。科学为道德主体提供必要的知识,以进行正确的伦理判断。还试图将“生态弹性”的概念解释为道德边界。生态中心主义的伦理原则可以用弹性来表述,从而赋予科学概念伦理重要性;人们通过一个科学概念来定义环境中的好与坏,通过对这个概念的科学考察来确定好与坏的界限。

5    朱效民 (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主任、副教授)

报告题目:生活化的徒步与环境保护

    该报告通过自身的实践经历提出了户外徒步对环境、健康的挑战,以此提出生活化的徒步理念与环保的新选择:逐渐从竞争性、专业化、挑战式转变为不随便挑战极限(身体和自然的极限)、不走专业化的道路、徒步日常生活化的运动理念,提出了“三不”、“三随”的组织模式:不用报名、不必联系、不见不散,一切随性、随缘、随意。最后指出一步一世界,要学会欣赏态度的转变,营造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整体交融的意境。

6    王贤龙 (厦门大学哲学系)

报告题目:梭罗生活观的当代价值

   该报告先指出了梭罗生活观的来源有家庭教育、爱默生的影响,还包括其它如清教主义、儒家、道家、印度文化等的影响;接着阐述了梭罗的生活观包括:简朴的物质生活、丰富的精神生活、与自然和谐的共生生活。最后指出了梭罗的生活观的现代意义:在当代社会状况中人内在精神世界的枯萎,个人心灵得不到安宁,迫切希望找回精神家园;此外,在这个复杂的社会环境里,人们应该留给自己独处的时空,反思自己,保持精神的自由,摆脱物质欲望,尽可能简化生活,既可避免自己成为工具的工具,为人生指明方向,又有利于维护自然环境的平衡。

 

时间:11216:30-18:00

地点:裕龙国际大酒店三楼第7会议室

记录人:郑航

东北大学体育部讲师厉中山以《慕课与休闲理念的传播》为题,阐述了什么是慕课、慕课相比传统课题的优势、国家对慕课发展的政策推动,认为慕课作为闲暇方式能使人们更有意义地度过余暇时光。

首都体育学院副教授黄金葵以《公共文化环境评估的人类学检测》为题,倡导用质性研究、民族志的方式,对公共文化的环境伦理状况进行人类学检测。

浙江大学博士生周雨从现象学视角探讨了休闲概念的多副面孔、什么是休闲,通过哲学还原,阐述了休闲活动及其边界。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生张小玲以《生态休闲行为的伦理向度探析》为题,认为生态休闲行为具有伦理意义,匡正生态休闲行为的伦理,休闲主体要增强自然环境意识、提高生态伦理认识。

南开大学博士生岳磊以成人休闲教育为研究对象,认为在成人休闲教育中要回归价值本身。

2019—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

会议记录

112日(星期六) 14:00——16:00  主持人:苏令银  记录人:李昭昕

1 报告人:宁泽群(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报告题目:生活方式与日常生活环境伦理

宁教授的报告主要从三个方面,即生活方式的基本结构、日常生活环境以及如何选择环境伦理,对生活方式与日常生活环境伦理做以理论解读。

首先,生活方式“是人类持续地维持自身生存状态的一种动态的时空结构。”生活方式有三大维度:自然资源是生存的基本保证;人际关系制约个体生活行为;生活观念指导生活方式,可以分为了解如何生存的环境认知,以及了解生存意义的世界认知。生活方式的内在结构是由这三大维度决定,通过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行为表现出来。其次,日常生活环境由自然资源因素和人际环境构成,生活环境的系统化和概念化形成生活观念,指导生活行为。最后,面对日常生活环境非自然化认知的情况,应超越环境认知,回归自然,尊重自然生活伦理。

2)报告人:郑航(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博士)

     报告题目:当代青年闲暇生活中的环境伦理问题与环保实践

     报告以青年闲暇生活为视角,认为当代青年闲暇生活与环境之间存在矛盾:第一,闲暇价值观念多元自主与绿色环保的矛盾。伴随改革开放进程成长起来的青年缺乏对环境的保护意识,秉持“自我中心”的闲暇价值观。第二,闲暇生活方式新奇刺激与绿色环保的矛盾。青年新奇的休闲方式直接造成环境破坏。第三,闲暇生活品质私密随性与绿色环保的矛盾。

虽然当前青年闲暇生活与绿色环保存在许多矛盾,但当前众多青年已经开始通过自身的行动前行着环境伦理和环保观念:第一,从“偷菜”到“种树”:互联网平台的闲暇环保参与。通过“蚂蚁森林”等活动,大大提升青年回归自然、珍爱绿色的环保实践。第二,保卫绿水蓝天:青年公益环保团体的组织与实践。越来越多青年人在闲暇生活中主动加入公益环境团体,从事环境保护工作以时间自身的环保理念。第三,“自产食蔬”:青年生态休闲方式的新选择,推动青年闲暇生活健康发展的同时,帮助建构自身环境伦理。

3)报告人:武中哲(山东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

     报告题目:技术与制度视域下的生态文明与日常生活环境伦理

     武教授在报告前指出休闲为何重要,在于休闲能够还人以自然和谐的状态,而自然科学内在的科学诉求是一种非自然化的制度状态会带来许多问题,但休闲可以与之相补充。报告从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出发,指出当前随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正处在摆脱贫困状态逐渐走向富裕社会的阶段,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改革开放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开始显化并加剧,原因在于:其一,生产与生活的关系演变,富裕社会中消费取得了经济上的合理性,日常生活对环境的影响逐渐显现出来;其二,企业生产和工艺的效益取向及对商品的设计制造都对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其三,消费者的行为也不考虑环境之维。由此引出制度的必要性,一方面从生态环境伦理角度出台可以规制生活方式的制度;另一方面,增加对环境友好型企业的保护制度。

4)报告人:郭力源(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报告题目:绿色休闲何以必要——基于日常生活环境伦理建构之维

     报告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指出休闲异化使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恶化,正是当前休闲的异化状态,使得对环境伦理的研究延伸至日常生活维度,通过对休闲主体的价值引导,使其明确在休闲活动中自身对自然环境的权利与义务。其次,探讨休闲如何复归绿色,认为通过“适度”的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价值目标。最后,列举出现实例子说明绿色休闲符合国家的“绿色”倡导,强调日常生活环境伦理建构的现实意义。

5)报告人:刘慧梅(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

     报告题目:生态可持续观下的的休闲环境伦理构建

     报告内容聚焦在休闲视域中的环境问题,首先,回答了为什么在休闲视域中讨论环境,一方面是由于学术研究的欠缺,另一方面是现实中休闲与环境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其次,论述生态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休闲环境伦理构建的基础。再次,在休闲伦理的界定:“人们在从事与休闲相关的一系列活动时应遵循的价值秩序和行为准则”的基础上提出休闲环境伦理的内涵。即“在承认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和存在价值的基础上,进行活动时遵守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其核心是将环境保护贯穿在日常生活休闲行为中。对于这一内涵,刘教授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一,人与自然互为主体;第二,日常生活中的休闲;第三,通过挪威的现实例子,提出生态休闲会对环境带来一定危害,关注日常的核心休闲及其涉及的环境问题。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提出今天人们在追求更容易的生活。最后从休闲观教育、企业社会责任、政府政策规范与支持三个方面提出若干建议。

6)报告人:李昭昕(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

     报告题目:现代性视域下日常生活环境伦理的产生及其建构路径

     报告以现代性为视角阐释日常生活环境伦理的产生,并从内外两个角度提出构建路径的试想。首先,日常生活在现代性的发展之下开始转型,由以往偏重私人生活到现代社会中公共生活的比重越来越大。所以,用于指导日常生活的伦理也应有所改变。应从偏重私人伦理向以公共利益为指向的公共伦理转变。环境作为人们生存的必要空间,不属于任何个人,公共伦理包含对环境的责任,所以理应重视对日常生活环境伦理的研究。其次,日常生活环境伦理既是日常生活伦理的重要向度之一,也包含在环境伦理之中,它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人们对环境理解的偏差、日常生活环境缺乏完善的保护制度等。最后,从主体内外两方面提出建构日常生活环境伦理一方面要进行日常生活批判,塑造超越中心主义的个体伦理信念;另一方面要用制度来支撑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伦理。

在六位学者的报告结束后,马惠娣老师做以总结并向各学者发出建议,即每人提出一个问题,提出一个好问题更有利于休闲研究更深入的发展。下面整理出各学者所提出的问题。

一、苏令银教授首先提出三个问题:

1、什么样的休闲是符合伦理的?什么样的伦理?这样的休闲伦理如何达成?

2AI、大数据等技术进步造成了技术性失业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失业后,没有了工作,如何寻求生活意义?

3、科学技术造成的“休闲异化”问题,比如人类创造技术的目的之一是使得人从一些危险的、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但是随着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反而是人们感觉到越来越“忙碌”,越来越体会不到休闲的意义和价值,如何处理这一悖论?

二、刘慧梅教授提出:

1、休闲时代是否真的会来临?

2、休闲学科在中国教育体制之下如何有更好的位置?

三、休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健身、旅游属于休闲,但它们是休闲的本质吗?

四、武中哲教授提出:休闲和工作的关系是什么?

五、南开大学博士生岳磊提出:休闲理论一定要建立在工作伦理之上吗?休闲一定要用劳动去界定吗?休闲为何不能是休闲本身?

六、上海师范大学郭力源讲师提出:如果雇佣劳动一直存在,劳动与休闲能融合吗?

场次:第八分会场(第一会议室)

时间:20191121720

论文题目:《基于环境伦理意识的景区特色交通行为研究——以黄包车为例》

发言人:程梦圆

会议记录:

1.周佳丽同学问:

第一个问题:对于游客的研究中,为什么只介绍了黄包车,我觉得共享单车也是一种环保的交通工具,如果游客有环保意识,他选择共享单车也可以为什么要选择黄包车,这一点论文里并没有体现;

第二个问题:如何确定游客选择乘坐黄包车就是因为环境保护这方面的原因,而不是他们单纯的喜欢黄包车、想要体验黄包车?

答:在实地调研的时候我们也了解到游客会采取其他的交通方式,比如景区的停车场有多少、位置在哪,游客选择黄包车会有很多个原因,可能是因为喜欢或者想感受文化,但是我们论文是从环境伦理意识角度出发去研究黄包车,所以我们只关注的是环境保护这方面的原因。                                                                                   

2.周雨老师问:

研究方法挺好的,但PPT里为什么没有把访谈的原话放出来,更有说服力,而且PPT里面文献的观点也没有罗列。

:我们的文献里面都有写到,但是由于时间紧张就没写进PPT

3.    宁老师的建议:

选题很好,但是如果想做得更好,可以进一步引申。在谈到利益相关者时,可以列举政府的应对措施,他们在淡旺季分别做了什么、没做什么,你们可以针对没做的提出建议,这样可以为政府的政策提出建议。此外,还可以问卷法做调研,统计进入什刹海的游客有多少是因为黄包车环保而去的。

 

 

开幕式会场

 

 

冯长根主任致辞

 

马俊如的致辞

 

 

孔德涌的致辞

 

沈爱民的致辞

 

 

苑郑民的致辞

 

 

桂林旅游学院党委书记林娜的致辞

 

 

会场情况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