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自产食疏”与日常生活环境伦理国际合作课题

第二次学术会议在布拉格举行

——兼及捷克共和国社会考察

 

(2019年10月13-18日,捷克共和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布拉格)

马惠娣

(2019年10月20日)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于2018年11月12日立项的国际合作课题:“‘自产食疏’与日常生活环境伦理”于2019年10月13-18日捷克共和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举行了第二次工作会议,就课题进展,及相关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索。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高度重视此次会议的交流,专发贺信:祝贺由捷克共和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合作项目“自产食蔬与日常生活环境伦理”工作会议如期在捷克共和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召开。贺信中还指出:“当今,整个世界面临着许多压力和挑战,在我们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之时,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也开始加剧。在这个背景下,通过国际合作来提升我们对自然、人性、理性、道德伦理的新认知,以改善人类的行为,既是学者的社会责任,也是为可持续发展做出我们的努力。”

来自中国不同院校的八位学者与捷克、英国六位学者就“自产食疏与日常生活环境伦理”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交流。

马惠娣代表课题组对前一阶段中国学者(课题组参与单位)的工作做了汇报。经大家大半年时间的努力,总共完成“自产食蔬”问卷调查有效样本1494份。其中,哈工大威海校区刘耳741份有效问卷,24万字个案访谈记录;广西桂林旅游学院杨德云326份有效问卷;四川成都游憩技术研究院胡勇、唐涛300份有效问卷;辽宁师范大学刘晨晔60份;北京38份问卷并30份个案深度访谈。

学术交流会上,刘晨晔(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享(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赵子衿(河北衡水中学高三学生)等分别介绍了各自调查数据以及据此做出的分析。

问卷调查表由英国方面提供,问卷调查涉及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半结构化访谈(Part I  Questions for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on food self-provisioning)第二部分:农事(农艺、园艺)方面的调查(Part II The next block of questions concerns gardening.)第三部分:常规性问题(Part III Standard questions)。

3月21-27日在贵阳师范学院和桂林旅游学院第一次国际合作工作会议期间,部署了中国东、西、南、北、中七个区域,包括中国西南部(贵州、广西)、成都(作为正在崛起的超大城市)、山东威海(中部地区)、辽宁大连、长春(中国的北部区域)、北京、上海、广州、香港(作为超大城市)。样本数量1000份。调查对象为成年人,在不同性别、区域、人群中随机抽取。主要方法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采取跨学科的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我们试图找到“自产食蔬”参与者的环境意识、心理动机、支持条件系统,以及对培养日常生活环境伦理意识所产生的影响。基本完成了预定目标。

捷克共和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托马斯 科斯特莱基教授高度赞赏了中国课题组成员所完成的数据库文本,及基于数据基础上的分析。

托马斯•科斯特莱基教授精心组织了六位来自不同国家、院校的学者对“自产食疏”所做的多年的追踪调查与研究。

皮特杰立卡博士从社会科学研究视角介绍了“自产食疏”的分享经济效应,以及由此带来的“悄然的可持续性”。文中用多幅照片,来自贵州师范学院信息地理学院吴亚平教授在校园内种植的“菜园子”和桂林旅游学院教授楼前的“蔬菜园”,被皮特称为“教授花园”,高度评价了这一行为将带来的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皮特丹尼克博士作为“中捷国际合作项目”的课题组成员介绍了捷克“自产食疏”问卷调查的进展,认为这种“非正式”的经济行为对各种社会风险出现可能带来某种抵御能力。

皮特吉巴斯(Petr Gibas)博士从后社会主义的视角用历史文本的方法考察了欧洲“自产食疏”的起源。他用大量图片说明了Allotment种植形式与人的休闲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并且创造了“家在花园,花园即家”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露西•索沃瓦博士从“花园”到“厨房”,以调查为案例,说明了“自产食疏”对捷克家庭生活品质的影响。她举例说,人们更愿意自己种植苹果,因为果实比从超市买来的口味要甜美。她回答了捷克人自产食疏的Where, When, Why, which几个问题。图文并茂,生动活泼。

丹尼尔·索斯纳博士从人种学(ethnography)和垃圾学(garbology)的视角诠释了食物垃圾处理的多棱镜效应。有创意地分析了食物垃圾的价值,重新诠释了人类节俭概念的新内涵与外延。他对这个理论提出了新的实验与方法。对食物垃圾的循环利用,以及可能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应提出了大胆假设。该项目也正在进行中。从中看到了捷克学者在这个领域长期研究的成果。

在交流过程中,中方学者注意到,捷克学者在食物分类时,土豆不包括在蔬菜之内,而是单独立项。捷克学者告诉我们,在捷克传统上土豆属于粮食,是主食的重要来源,很少有米饭的概念,所以不算蔬菜。这是与我们的区别。

托马斯•科斯特莱基教授还带领大家参观了距布拉格大约十公里之外的著名的“城市花园种植园”——这儿处于城市边缘,却是别墅区和几个国家大使馆的驻地。托马斯告诉我们说。面积虽然不是很大,约50余亩?却拥有100多家私人住户,既不外租,也不闲置,有一个专业委员会帮助打理。基本上属于家庭周末或度假时recreation place,通常都是从城里赶来利用周末时间来此耕植、度假、野炊、烧烤。这儿成为城市别墅区的一道风景。为“花园即家,家在花园”做了最好的注解。

这个区域的管委会主席接待了我们,并热情地介绍了相关情况。他说,他服务于此有20余年的历史,把“花园”照顾好是他最高的职责,为此,他会定期地组织“业主委员会”的成员在一起交流种植技艺,比如如何防治植物病虫害,如何施肥、浇水、选种等等。我们还了解到,一种有机防治病虫害的药物就是与中国企业合作的成果。

托马斯还带领我们到距布拉格40分钟车程的乡下(Poddubi)进行了参观与浏览,这里山清水秀,小丘陵地带给这一区域增添了更多的魅力。托马斯告诉我们说,这里的住户大多房子都是祖上遗留下来的,很多人都是住在布拉格,只在周末或度假日来此居住,成为他们的“后花园”。的确,很多住户依山傍水,风景如画。事实上,此地区“自产食疏”的庭院不是很多,但是我们还是看到了几户人家养了群鸡,开辟了小块田地种植菜蔬。一位名叫达克尼克的女士告诉我们,她的妈妈已经85岁了,每天都精心耕植小菜园,身体健朗,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她也已经六十岁了,与妈妈一起生活、耕植、收获果实。已经是深秋了,这位女士还穿着一件“袒胸露臂”的裙子,如同享受盛夏。她说,干起活来身体被调动了起来,一点也不冷,而是很热。

这个地区“自产食疏”的家庭并不很多,在所及范围内(约有一百个住户)只发现有几家养了群鸡(大约都10-20只);很少有人种植了蔬菜园地。

这次访问与交流我们还得知,捷克共和国社会科学院曾与中国多个研究机构、大学有合作项目,与全世界90多个国家有合作。我们在院史栏目中还看到2007年,社会学所曾经做过“休闲时间与运动”的课题。据托马斯所长介绍,他的同事,特别是年轻的同事几乎都是博士毕业,并有海外留学的背景。

托马斯和皮特还就接下来的工作提出了设想,首先希望我们完善已有的调查样本,在此基础上对数据做认真处理,然后写出研究报告,给出对策研究,希望把成果用中英文文本发表。

中方课题组成员对完成此项课题也信心满满,表示回去后加强信息(数据)共享,从各自学科领域写出有分量的论证报告。课题组还将继续加强学术交流,在这个“处女地”领域有所发现,有所贡献。

我们也对捷克共和国的社会生活进行了观察和了解。总体上来说,布拉格,包括我们所到达的乡下,人们的生活还是惬意而轻松的。周末在郊区很多人全家骑自行车出行、或远足、或驾车到某酒吧喝啤酒、聊天,玩手机的人不多。托马斯说,捷克的发展还算平衡,收入也比较平衡,人均收入1500欧元,大家基本上不攀比,社会福利也可以,人们的心态都比较轻松自如。的确,我们在这儿很少看到豪华车,很多人出行选择公共交通方式。一位女士告诉我们,冬天夜长昼短,不过还是有很多乐趣,比如堆雪人,聊聊天,赏雪景,到游乐场滑雪,喝啤酒。

捷克人也是一个热情友好的民族,通常陌生人彼此相遇都会打招呼。我们遇到两个小伙子一个46岁,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另一个25岁,还没有成家,不过有一条西伯利亚雪橇犬陪伴他,他说,这条狗是他的挚爱。我在他家门口看到了这只犬,长得非常帅,也很温顺。这两个男人都是卡车司机。我问他们的收入如何,告知,收入很好。每周五天工作制,周末两天休息,与家庭或朋友在一起。当他们得知我已年近70岁,25岁的小伙子双膝跪地,牵起我的一只手亲吻。喔,你是我的grandma,然后邀请我到他们的家中做客。小伙子的尊老行为很让我感动。看来,这种美德是普遍存在的。

在河边还看到了几位男士在钓鱼,因为,不能讲英语,所以只能用肢体或手势交流。他们展示了手机中的图片,那是他们钓到的最大的鱼,约有2尺长。我亲眼看到他们将钓到的一条小鱼放到河里。我感受到了日常环境伦理中的善。

我们还问询了捷克斯洛伐克分为两个国家后的情况,托马斯说,两边都不错,关系也挺好,好多家庭都有亲戚朋友住在斯洛伐克,经常有那边的车过来;这边也时常有人到斯洛伐克。

我住在乡下的这个小酒店,既可以住宿,又是当地人和远足者在此停歇、就餐的地方。按理说,周日的生意该多好,可是下午五点半所有工作人员和老板娘都走人了。晚上,我这个住客愣是没有饭吃。可见,捷克人对工作与家庭生活的平衡能力。也许,在他们看来,人就不应该为钱当奴隶,挣钱是为了让生活更舒坦。这种生活方式也体现出了基本的生活伦理原则。

同样,他们的生活节奏,至少看上去不那么忙乱。在我们观察到的工作场景内,无论是体力工作者、脑力劳动者,还是服务业从业者都挺从容。托马斯告诉我们,他们所的工作人员一般情况下一周要两天坐班。但,基本不加班,确保每周两天合法的休息时间。事实上,布拉格的夜生活还是比较有节制的,很少有地方通宵达旦。

还有一个现象,捷克是在公共空间放置钢琴供人演奏最多的国家之一,漫步在汽车总站、机场、公园、城市游憩空间总能欣赏到专业水准的钢琴演奏,这些演奏者其实大多是业余爱好者。由此看到捷克人的艺术气质。托马斯说,他能够拉提琴和弹吉他。家长们一般都注意培养孩子们对艺术的理解,当然也包括习得某种技艺。这大概是文化传统中的一部分。我在布拉格机场听到了非常好听的钢琴曲,演奏者就是一个普通的等候飞机的旅客。我问他,是专业演奏者吗?他说,只是业余爱好,17岁的时候到艺术学校学过,但并不从事这个职业。他还说,对于捷克人来说,像他这样的人是十分普遍的。的确,我在布拉格火车站候车的一个小时内,就有几个青年人在钢琴上弹奏出十分悦耳的曲子。在捷克,酒吧大多被命名为“艺术酒吧”,里边都有各种形式的演奏。从一个侧面看出来捷克人的潇洒、浪漫、闲适。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艺术的滋养,生活伦理很难建立起来。真、善、美是人类认知自己最精辟的总结,缺一不可。

这些社会观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了支持“日常生活环境伦理”与“悄然的可持续性”建构的基本体系,而且它的社会意义与实践意义超出我们的想象。

 

 

布拉格著名的“市民自产食蔬园地

 

 

达尼克博士在演讲

 

学术交流会上

 

 

大家在捷克共和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门前合影

 

 

大家在一起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