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春泥护花 玉壶冰心

——《与研究生:师生一席谈——冯老师成功讲座系列》

读后感

 

马惠娣

20201231日)

 

我相信,凡是有读研究生(博士生)经历的人,对于“如何很快适应高阶学业”都有压力与焦虑,也有迷茫和困惑。如何摆脱“这些”羁绊?如果你读到了冯长根所著《与研究生:师生一席谈——冯老师成功讲座系列》,那你就会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顾名思义,这是一本专注于与博士生、研究生对话的书,其核心是“成功指南”。这里的成功寓意很深,不仅是指导你成功入学、成功完成学业,而且也教你如何成功成为一名学术共同体成员、一位具有家国情怀的科学家。

书中收录了八十三篇冯老师的“讲座”,包含:“导师与学生”、“文献工作”、“研究与实验”、“论文写作、”“投稿与审稿”、“学术会议”、“口头报告与答辩”、“学术道德与伦理”、“时间与效率”、“博士后与毕业后”、“参加学会”、及“综合”等若干与成长、成功、成才的学问细节。真可谓集指导性、解惑性、可操作性于一体。这些“成功讲座”也折射了冯老师自身成功的历程,以及一位严谨科学家的学术品格与人格修养。

与读其他书不同,感受最深的是“亲切温厚”、“倾囊相授”。

“亲切温厚”地与学生“谈心”。对话中没有“命令式”和“居高临下”的语言和姿态;也不使用“大字眼”,而是“小字眼”,这可以使年轻的博士们易于接受和理解其中的提示。(见“自序”)。

他设身处地地想到了读博期间,首先可能遇到的“焦虑”与“压力”问题,他用家乡的谚语“船到桥门自会直”给焦虑的学生解压。“不要把压力带回家,留出一个休整的空间:与他人交谈、倾诉、阅读、冥想、听音乐……都是获得内心安宁的绝好方式(70页)。

他还告诉学生们,专业领域中真正可靠的知识不只限于GOOGLE网站上搜索,千万不要忘记去图书馆,那里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厚重而又深度的内容还是通过书籍传播。(21页)。

学术交流中的“礼貌礼仪”常常被人忽略掉,但有时这个不经意的行为很可能让你事半功倍;反之,有可能“自陷囹圄”(86页)。

他对“谦虚”与“合作”也有贴心的指导:“谦虚的态度会使你遇到无法回答的问题数量很快降下来”,谁都不是“全智者”,学会不耻下问。学会“合作”很重要。那些零星小事的人与人的“结合”日复一日地发生着,千万不要忽略。你要多多接触那些有经验的科学技术专家,扩大和保持你与科学共同体的联系,并且为自己留下“好口碑”。因此“可信”、“注意细节”、拒绝“浮躁剽窃”、反对“以讹传讹”和“数据操纵”或“数据造假”……

所有这些提示、教诲、指导始终带着冯老师的亲切、平易的真挚感情,让人感动。

“倾囊相授”似乎是每一个导师应尽的职责,但细致到冯老师这种程度的还不多见。单说对一篇论文的完成,冯老师特别强调了“摘要”和“学术文献”的重要性。他说:完成“摘要”并不轻松,这是文章的“灵魂与精华”,高度浓缩的思想。你要在500-600字的篇幅中说明你做出了什么、对前人的了解、你的发现了什么、结果是什么,注重关键词的内在逻辑……44页)

对于学术论文的“参考文献”,他认为:应当是“站在巨人肩膀上”而产生的理解能力,应当体现最高水平的经典或公认的学术文献(里程碑性质的、标志性的、基石性的)。科学论文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内容的精确性(209页)。

在几年的博士或博士后的学业中,学会“积累”、“分析与观察”是必须的本领。为了从容而高效的研究,管理好“时间”就格外的重要。“时间管理”是科研人员的永恒主题——首先是计划和条理,为自己准备一个记事本——哪些需要做、哪些必须做;还可以随时记下一些附注、说明、突然冒出的想法和计划,记录那些稍纵即逝的“火花”。“这样的记事本我有五六十本,它们曾经帮我许多忙”(144页)。每个“新生”的初来乍到都会被这些“琐细”之事所羁绊,也常常被一般的导师所忽略。冯老师却无私地、一丝不苟地倾囊相授。真的,读到这些内容让人感动。

鼓励学生们要有学术创造性,不能只“听故事”、“复制故事”,而是学会“讲故事”。因此,要有思辨与思考,以及沙里淘金的能力。同时要有“学术激情”,“并非所有学科都是‘惊天骇浪’,但‘激情燃烧’往往是科学上成功人士的共同特点”(275页)。

冯老师在“一席谈”中还就“如何选题”、“如何设计与规划课题”、“如何收集数据”、“如何参加会议”、“如何申请经费”、“如何参加论文答辩”等等问题做了详实的解答与指导。冯老师在书中的许多真知灼见,恰恰是被近些年“教育注水”所忽略的。如果你有幸读到这本书,那你的有幸便将开始!

我曾做过多年学报编辑工作,现在也参与几个学术刊物的匿名审稿,看到一些博士生、甚或是教授的来搞,还是有很多人对“摘要”和“参考文献”的表述相当失准。由此我想到,把冯老师《与研究生:师生一席谈——冯老师成功讲座系列》一书推荐给高校,读博、读研的人手一册,对他们大有裨益。他谦虚地说:“不是为大家提供教科书式的行为标准”。但是,没有这些行为标准的认知,你一定会在读博阶段处处迷茫。

我与冯长根老师是同时代的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就听说过他的事迹。与现在的“粉丝”不同,我会时常问自己:“人与人的差距怎么这么大”、“他是如何成功的”、“他的动力来自哪里”?榜样的力量转化为“自我内生力”。

巧得很,八十年代末他来中国科协任职。1990年他和白春礼、沈爱民三位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一届青年科学家年会”的将帅,带领八个分会场近百人的工作班子开始筹备在第二年召开的年会。这次会议吸引了国内外数千人参会,会议之后一大批海外学子归国,现在大多担纲要职;1994年又组织召开了第二届。这是我与他最早的结识。1998年我邀请他参加国内首套“西方休闲研究译著”的编委会工作。2000年他参与了我的职称评审答辩,他提的问题专业而深刻。

2013年在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的荐举下担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一职。他说,他不甚了解休闲哲学,但是作为一个学科,需要学科共同体,需要规范的和前端的研究视角,需要将这一理论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中国休闲文化的独特价值应当传播出去……这些嘱托成了我们的研究动力。

2017Traditional Chinese Leisure Cul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 Conflict of Forces, 在英国Palgrave Macmillan出版; 2020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休闲”作为其中的一个章节由英国Taylor & Francis Group 出版。我说,是长根给我们带来的好运。

记得2015年在与出版社协商该书的框架时,我们正好在广州参加休闲年会。利用会议间隙,我向他请教了几个问题,我说:“这本书的匿名同行评议提出几个令人难以回答的问题,一是‘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二是‘如何看待中国的人权现状’希望从休闲专业的背景阐述一下。”我说,“评审者不像是挑衅,而是对作者学术能力的挑战”。长根花了两个多小时从多视角、多层次启迪我如何回答好这两个问题。表现出一个科学家专业之外的知识涵养、缜密的历史观、纵横捭阖的现代观、科学合理的解释能力,以及高度的党性原则。

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是一个二级学会,他却是尽职尽责。2014年的年会在武汉召开,我因在国外,请他务必出席。他头一天晚上到达武汉,第二天上午在开幕式上向大会致辞,11点钟坐高铁返回北京,当天晚上又乘飞机去美国参加会议。后来我才知道,这距他做完肺部手术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感动的我不知说什么好。

这些年近距离的接触,我觉得长根的“休闲范儿”很英式,他在处理忙与闲、解压与快乐、闲情与思考、审美与创造等方面是个高手,他要我们保持“内心安宁”。这恰恰是休闲哲学的最高原则。

长根1975年是北京工业学院的学生,1978年去英国利兹大学留学,他的博士论文在当年被评为利兹大学优秀物理化学博士论文,并获J.B.Cohen Prize. 1983年回国后先后担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等职,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在他的专业领域内已发表200余篇学术论文,多篇获得一等奖。长根的“成才”、“成功”与“动力”,在《与研究生:师生一席谈——冯老师成功讲座系列》中可窥见一斑。

长根除了科学家的角色,对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同样巨大。如“玉壶冰心”、“春泥护花”,那么地纯粹、真诚、温厚、缜密、无私。北京理工大学的校训“德以明理、学以精工”,既是长根生长的土壤,又是这片沃土上的常青树。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傳”,国家复兴有赖于此!《与研究生:师生一席谈——冯老师成功讲座系列》,既是师德师品的写照,更是学道学术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