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台灣文化與中華文化的相輔相成

 

李明宗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至於「中華」名稱的由來,經查係起源於魏晉,顯然是「中國」與「華夏」之合稱,千百年來已成為文化與民族的統稱,因此,1912年創建的「中華民國」與1949年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都以「中華」作為名號。由此可知,「中華」一詞本身就具有歷史與地理意涵,更充滿深厚的文化底蘊。

 

中華文化對全世界的影響既廣且深毫無疑義,茲姑且就由食、衣、住、行、育、樂等方面概略觀之:

 

食:中國飲食之多樣與美味舉世公認,不論是主流的八大菜系佳餚或地方性的風味小吃,都非常膾炙人口。此外,世界各國的人都喝茶,幾可說是全球最普及的健康飲料,而茶葉的生產與文化就是源於中國,唐代陸羽所撰的《茶經》便是世界第一本茶文化的專著。有些國家以 cha 稱呼「茶」,便是源於中文的發音。此外,食補藥補也與日常生活分不開,冷天吃個當歸鴨暖暖身,經常吃四神湯以健身補氣,或喝紅棗枸杞茶以滋陰補陽等皆是顯例。

 

衣:每個人都希望能擁有絲綢衣服或蠶絲被等,眾所皆知,絲乃是中華文化中極為重要的發明,曾經有相當長久的歲月,西方國家的貴族為了獲得絲綢,不惜派遣龐大車隊人馬,費盡千辛萬苦,橫越大漠,跨越高山,走出文明交流的脈絡「絲綢之路」。中國衣飾的風格也是東方美質的寶藏,當代多少服裝設計師仍須由此尋找靈感。

 

住:中國因為幅員甚廣,各個地方的環境差異甚大,因而也發展出非常多樣化的建築風格,以適應當地的風土。這種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生存智慧,隨著歷史的發展就逐漸演變成「風水」觀,且早已成為全世界公認的東方時空哲學,因而也產生了 Feng shui 這個專有名詞指涉此概念體系。至於台灣的傳統建築,不論是四合院式的民居,或迄今到處可見的堂皇廟宇,其建築風格主要是源於閩南地區,並逐漸融入台灣本地的特色。至於廟宇中所敬拜的神明,幾乎絕大多數皆經由中土流傳到台灣的,例如佛祖、觀音、關公、媽祖、保生大帝等莫不如此。

 

行:在行的方面中華文化的貢獻比起其他文化似乎較不顯著,但由此也可思及台灣先民由唐山過台灣的艱辛,當時僅能以簡陋的舟船跨越黑水溝,想必葬身台灣海峽者必然甚多。而抵台後觸目皆是蠻荒之地,當須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翻閱老照片,牛車、獨輪車、三輪車、舢舨舟等交通工具較為常見,先民的勞動與汗水歷歷在目,這也是社會發展的階段性軌跡。

 

育: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不論是經史子集、詩詞歌賦都是人類所承繼的重要襲產,台灣由於保留了漢字的完整原貌,也未如大陸一般經歷過太多政治運動,因此不但可以獲得最豐美的中華文化精粹,更能轉而回饋修補近代遭受破壞的傳統中華文化。

 

其實台灣所保存的中國字應稱為「正體字」而非「繁體字」,只有正體字才具有最優美的完整字形,因此寫書法者都須以正體字為之。更重要的是,只有正體字才能追溯歷代字體的演變過程,乃至文字最初始的意義,這樣歷史就有了綿延的延續性,沒有斷層或失憶之虞。

 

人類文化傳承最重要的載體是書籍,書籍的主要材料當然是紙張,而紙也是中華文化很重要的發明物,因此,連紙張這種我們視為當然的日常用品也離不開中華文化的影響。

 

樂:琴、棋、書、畫已經是太多人的休閒活動,鼓琴彈箏,下下象棋或圍棋,練練書法,學學國畫等都是非常怡情養性的活動,此外,若要延年益壽可打打太極拳,要靈活身手也可玩玩扯鈴,而萬一身體有恙則可找中醫師調理或針灸。至於傳統的歲時節日,如春節、端午、中秋等也有許多相關的節慶活動,有源於中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