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我们为什么要关注农业和食物的适中消费

——“中国城市食物适中供应和可持续农业”课题讨论会纪要

马惠娣

2023年2月3日

中国城市食物的适中供应和可持续农业”(Urban food, sufficiency,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China)讨论会2月3日在主场布鲁塞尔通过线上与线下进行了课题部署和学术交流。近20位课题组成员及特邀代表出席。挪威科技大学Marius Korsnes博士,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并介绍了此课题的相关情况。他介绍说——

课题主要目标:根据中国动物性食品供应和消费的经验输入,探讨“适中”(Midway)概念,并将其作为实现减少消费和浪费的有效组织原则,以实现食物供应环节的节能减排和可持续性。讨论膳食系统对健康影响关系的理解,评估肉奶营养的合理价值,探索替代和多元食物的供应,预言调整肉奶适中消费和食用习惯的可能性。

目标实现的基本思路:

1.重点关注自1978年至今,中国肉奶相关食物供应体系的变化。

2.理解当代中国城市餐饮实践中对肉奶需求增长方式的社会文化现象与属性。

3.根据中国肉奶消费的历史变化,探索食物供给过快增长转变为“适中消费”的可能性。

具体研究路径:

1:肉奶如何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基本营养构成?

2:肉奶在当代城市餐饮实操中所占比重?肉奶消费中的食材、定义和范围如何发生变化?

3:供给体系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肉奶的消费?

4:以肉奶消费为例,探讨当前食物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途径可以促进“适中消费”,并被公众普遍地接受?

5:将邀请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讨论。课题组将设立科学咨询委员会,邀请包括政府官员、从业人员、社区居民等人士参与讨论。

方法:

1:书面资料的档案研究和分析

2:从社会人类学视角记录家庭膳食和烹调的访谈日志

3:拟在不同地域随机选取15-20个中国家庭作为主要访谈对象

4:“肉奶的食用链和供应链”多地域、多维度、多视角的民族志考察

5:观察和访谈与牧业养殖者、肉奶生产商、包装商、超市店员和其他相关参与者

6:组织多方利益相关者的研讨会

Marius Korsnes博士介绍完这些情况后,先后由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托马斯·杜博伊教授主讲了:“我们怎么能了解中国食品消费的历史”;中山大学刘晨副教授:“饮食:来自中国南方日常生活的思考”;清华大学严海荣教授:“土地变化与粮食:一种挑战和备选方案”;中德农业中心Michaela Böhme博士:“乳制品如何成为中国人健康与现代食品的形象代言人,以及乳制品行业海外投资的驱动力?”;中德农业中心Eva Sternfeld和Michaela Böhme:“欧洲机构在中国背景下从事农业和食品工作的一些思考”;挪威科技大学徐东明博士和王宇博士:“MidWay’项目的第一个发现:中国养猪和猪肉的历史起源”,以及香港浸会大学等学者分别从不同视角对“Midway”做了阐释。看得出几位发言者在这个领域都有相当的研究背景和成果,其理论扎实、资料详实、视角独特,考察结论都有很强的洞见性和启发性。

会上,通过两个环节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讨论:第一场重点讨论:未来课题进展中需要考虑哪些重要事项?诸如:如何定义/研究“适中性”(Midway)问题?可能的障碍是什么?第二场讨论重点:如何收集数据?如何扩大信息资料搜集的来源?等等问题。

此课题由欧盟研究委员会可持续发展项目资助,挪威科技大学Marius Korsnes博士领衔,整个课题将历时五年。欧洲研究的特点往往注重微观系统和具象事物,以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以及产生的“蝴蝶效应”。探索规律性、发现潜在性、注重互补性、着眼长远性,为政策制定提供具体而翔实的数据基础、价值理念和理论依据。

根据我此前几年对“自产食蔬”的调查与研究,我个人认为这是一项大型的跨学科研究项目,它将涉及很多学科的加盟,立足于将其放在实现全球性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目标中,具有很强的探索性与创新性的性质。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消失、自然灾害频仍、疫情大流行加剧,甚至引发战争的风险,一方面增强了人们对粮食与食物可能短缺的危机感;另一方面,也意识到农业和畜牧业作为“人工自然物”以及这些业态的快速扩张,对生态环境和非人类生物生存空间的严重挤压,对人类行为提出拷问。为此,我们不得不做出多界面的反思。

民以食为天”、“食为政之首”,说明食物与粮食之于人的极端重要性。人类是植根于自然与其他生物和无数系统关系之中的种群,并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中形成了敬畏自然与道法自然的生命伦理观。遗憾的是,在工业文明的近二百年间,随着科技创造的突飞猛进,使我们的物质财富空前繁盛,滋长了我们对物欲的贪恋与挥霍。毋庸置疑,如果与自然和万物背道而驰,那么人类只有灭亡之路;如果承担起人类的道德责任,遏制贪得无厌的野心,那么,未来我们会与自然万物共生。

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促进了我们对粮食与食物供给与消费的反思,是提出“适中消费”的基本价值观。

基于这些思考,我以书面形式对课题提出如下建议:

1、城市食物适中路线供给的界定,还应涉及:供需平衡的量化指标,农药化肥使用的标准,避免流通环节的减损和浪费,烹制和食用过程浪费程度的评估,“适中路线”与节能减排及调节“热岛效应”和城市生态系统关系的论证,建立食物伦理的基本原则等方面的问题。

2、推进城市化进程,仍是未来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城市化率目前大约在53%左右,未来若干年将达到70-80%的城市人口,城市食物供给压力加大。它带来的问题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土地面积是否会减少?农业劳动力随着老一代种植者的老去,新一代种植者入城,谁来种植粮食和传承农艺?

3、人类社会进入了不确定的时代,面对已知的气候变化、疫情大流行、各类自然灾害的发生,甚至战争的可能性,那么,大多数人口聚集在城市,食物供应是最大的挑战。因此,从现在起,必须未雨绸缪农业和食物在特殊情况下的生产与供给问题,增强城市食物供给模式的替代性,比如发展城市种植,包括“城市花园中的种植”、“阳台种菜”、社区公共绿地的自产食蔬、发展城乡农贸集市(没有中间环节,直接将农民的蔬菜或食物进入城市社区)、垂直农场、屋顶农场等等。

4、推进农业政策的调整和种植技术的支持与指导。

5、建议这项研究用“数字说话”,增强说服力和透明度。

6、坚持独立、客观、公正和科学的论证原则。

 

还值得一说的是,Marius Korsnes博士主持的“开场白”十分独特,他首先请各位与会者先说出一道“最喜欢的一道中国食物(菜)”。大家分别选择的是:鱼香茄子、烤肉、羊肉串(三位)、宫保鸡丁、泡菜、糖醋排骨、拉面、饺子、麻婆豆腐(两位)、云南(锦坡?)鸡。令人忍俊不禁,工作会议气氛一下子变得活跃而轻快。

整个研讨会历时六个小时(北京时间下午四点至晚上十点)。

 

(2023年2月4日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