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休闲研究网站

Welcome to the Website of Chinese Leisure Studies

全球南-北对话:城市的傲慢与偏见

—— 2024年国际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委员会年会纪要

马惠娣

(2024年8月18日完稿)

由智利天主教大学建筑设计与城市研究院组织与承办的2024年国际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委员会(简称RC21)年会于7月24-26日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举行。会议的主题:“推进全球北方和全球南方对话:政治与邂逅的城市空间”(RC21 CONFERENCE 2024. The politics and spaces of encounters: advancing dialogues between and within the Global North and the Global South).共有来自世界60余个国家,46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大会开幕式现场)

本次会议的宗旨:强调城市内部相互冲突中的关联性,具体的目标是从多学科交叉和跨文化视角,就权力机制和城市空间如何影响冲突、团结、凝聚力、腐败、暴力、不平等和族群隔离,以及它们对城市和城市生活所产生的广泛影响,诸如:居所、气候危机、社会暴力、民粹主义、经济危机,以及人道主义和卫生危机等问题的出现。大会以此为基础而展开对话,探讨全球北方和全球南方的城市进程如何相互作用和影响,尤其关注政治和所相遇的空间。会议力求涵盖各种规模(跨国、国家-地区、社区、街区、邻里);倡导实证研究、理论研究、社会调查等不同的思想方法路径,以开拓新的认知空间,促进全球南-北城市的团结与合作。通过这些对话,传递出那些不被关注的声音和新的叙事空间,为主流的和批判性的城市理论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大会共有三位大会(Keynote plenary)主讲人和三位准全体大会(Semi-plenary)主讲人,分别从城市权力、城市边界、城市移民、城市结构、公平正义、种族歧视、政策管理、历史文化和人道主义等多维度做了演讲。

围绕大会主题,分设了72个对话议题,共一百余场专题讨论。涉及城市、区域发展的多样性和多元性中的多个话题,诸如:住房、社区、家庭建设、移民、城市韧性、贫富差距、暴力和歧视、气候变化与环境、社会参与、城市规划与设计、艺术家责任等等带有共性的问题,当然也意识到城市与政治空间的复杂性、交互性、挑战性和危机性。

“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是人类对城市发展最悠久的记忆和追求,人的尺度是丈量好城市和好生活的最高标准。然而,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来临,如今的城市,却如同一脉硬币的两面——自由与枷锁、荣耀与屈辱、繁盛与凋零、正义与不公、傲慢与偏见、权力与贪腐——杂糅互构,使得城市这一话题显得格外沉重与纠结。无疑,会议的目的是促使这一专业领域的学者、研究者通过对话,寻求共性问题,探索差异性和不平等不平衡存在之根源;也希冀通过全球南-北对话、辩论、讨论撞击出新的思想火花和新的知识生产。

国际社会学协会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委员会(RC21)成立于1970年,其先驱者墨西哥学院Martha Schteingart博士认为,正是城市的文化差异、政治挑战和人际关系等诸多因素促使RC21的诞生和建立,“我们希望解开那个时期的文化氛围、当时的政治问题、城市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最终形成RC21的知识系统网络。此外,我们的目标还延伸到理解不同国家不同城市和地区视角的重要性,阐明传播思想、进行比较的途径,并辨别共享项目的协作起源。本质上,我们想破解城市和区域方面固有的动态机制,揭示其在不同国家和大陆形成的脉动要素。这是一个我们的社区和未来几代城市学者很重要的项目的开始。”这个学术宗旨延续至今。这个组织的先驱者们也一直被大家所铭记。

In this interview, Martha Schteingart tells Julie-Anne Boudreau about her personal life and her professional career.2023

作为参与者,我已有十余年的历史分享这个专题的讨论,因为,我们置于城市之中,而城市休闲对于以人为本的社会目标会产生什么影响、城市的历史传统是什么、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什么样的休闲存在可以改善人的品质和生活本质,并且树立一个城市的形象?等等问题是我参与其中的动机与动力,可以说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此次会议,我与牛津大学社会政策介入专业博士郄艺共同提交了题为:Garden planting: creating an art space coexisting where material and spiritual的论文,参与了 Socially engaged arts, neighbourhoods and housing组别的专题讨论。在全球南-北学者的对话中有了新的收获。

不得不说的是本次会议几大特点对我们有相当大的启示:

从会议主题看,选题具有时代性、问题意识、对话意识和反思意识;强调分歧中的共识,挑战中的社会责任,危机中的学术担当,风险预警中的知识生产,分裂态势中的合作与团结。

从会议筹备的宗旨看,可谓精心组织、高效率、高水准,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整个过程体现出了专业性、学术性,突出了专家办会的独立性和主导性。开-闭幕式没有繁文缛节及与会议无关的讲话与致辞。大会主旨演讲者未必是“大腕”或“大咖”,却是这个领域有着深度研究的学者。

从会议组织的水准看,智利天主教大学是南美洲著名的大学,会议组织工作当然一流。开幕式上,组委会利用大数据给出了详实的数据统计和可视化的数据图表——有来自世界60余个国家的462人为会议注册者,难怪开幕式会议大厅爆棚,并且论文摘要筛选过程中,“人太多了”也是拒绝的理由。参会人员的构成:58%为女性学者,40.5%为男性学者,其他1.5%;会议最受关注的话题是住房问题,排在所有问题的第一位;气候变化、社会治理、自下而上的社会参与和社会运动分列第2-5位。等等。大会语言为英语和西班牙语,组委会利用ChatGPT技术为会议有效交流提供了即时翻译。

从会议的组织安排看,会议期间组织了三项活动:一是浏览圣地亚哥,让参会者见识与考察城市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平等。他们认为,智利是拉丁美洲最不平等的国家之一,圣地亚哥的城市地理是最生动的例证。从巴约斯德梅纳(Bajos de Mena)最大的社会住房集中地到桑哈坦(Sanhattan被誉为圣地亚哥的“曼哈顿”)的全球企业集群景观,人们将了解到全球南部的不稳定与全球北部的排他性是如何共存的。

第二项活动是参观人权纪念馆,这是一个专门纪念1973年至1990年间智利军事独裁政权系统侵犯人权行为受害者的空间。该纪念馆旨在传播“永不重演”和“保证不再发生”侵犯人权行为的理念。

第三项活动是观看一部关于智利城市权利的电影,通过电影促进对建筑、城市和城市生活的反思、对话和交流。

这些活动的安排,既是学术考察的对象与现场,也是对国家治理的呼唤,更是会议组织者的学术良知、勇气与自信,以及教育与学术应有的理性精神。

智利天主教大学共有两个校区,其中会议主办校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存,恬静优美的校园虽是在冬季,却也依然是勃勃生机。会议过去多日,我的邮箱收到了组委会发来的电子版“出席会议证明”。真是尽善尽美、善始善终。大量学生是会议的志愿者,他们成为会议顺利并成功举行的幕后英雄。

这些都是会议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体会,城市需要灵魂、需要信仰、需要大学散射出的精神力量,大学举办的会议便多了思想的自信、自主和自由。这些也折射了一座城市的文化自信和悠然睿智。

附会场与校园照片